沂源县南鲁山镇人民政府

沂源县南鲁山镇政府

关于印发《关于整建制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样板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目标,立足我镇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科学规划,整建制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南鲁山样板,以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做足“山水”文章,突出“人文”特色,打好“乡村”品牌,走好融合发展路径,促进农业增效和文旅产业升级,丰富农文旅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提高农业和文旅的综合竞争力,形成“以文铸魂、以农兴旅、以旅强农、产业互融”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整建制打造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南鲁山样板。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协调原则。发挥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度高的优势,将文旅元素植入乡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中。充分发挥沂源猿人生命文化、沂源溶洞地质文化、土门军工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挖掘内涵,提升文化对旅游的推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突出主题,开发旅游产品,打造龙头旅游景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中医药旅游等新业态,加快发展乡村旅游。

(二)改革创新原则。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创新农文旅融合发展机制,统筹规划,以重点项目为依托,以特色品牌为指向,坚持项目带动,着力提升镇域融合发展核心竞争力。强化公共服务,完善覆盖全域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智慧旅游”平台。强化社会服务,抓好软环境建设,提升镇域内旅游的包容性和亲和度。

(三)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全民、全社会、全要素参与创建,提升村民旅游形象意识,提高各方面创建主动性。扶持发展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探索建立科学的收入分配机制,形成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包容共生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局面。

三、发展目标

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依托沿路、沿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主体,整合资源、融合发展,围绕农文旅融合五大重点片区,着力实施农文旅融合八大工程,开发乡村景、讲好乡村事、举办乡村节、包装乡村礼、推出乡村游,培育观光体验、休闲度假、运动康养、智慧创意等农文旅产业。到2025年,力争打造10个特色旅游村,培育50户农文旅经营主体,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带动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努力争创“美丽中国·深呼吸小镇”,把南鲁山建设成为富有山区特色、全省知名的休闲旅居目的地和农文旅融合发展样板镇。

四、工作重点

(一)打造农文旅融合五大重点片区

1.以发展山水生态旅游和精品特色民宿为主线,打造水墨鲁山片区。依托鲁山国家地质森林公园、溶洞群风景区等拳头景区,延长农文旅服务产业链,打造“吃住游购娱”一体化农文旅片区。聚力景区提质升级,将神农药谷景区提升为4A级景区,打造文旅康养福地。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打造“一村一IP”发展格局。依托朱阿村依山傍水的区位优势、生态景观和鲁山森林公园冬暖夏凉的地域特色,打造鲁中避暑山庄。在黄崖村打造高端特色民宿群,沿河打造商业步行街区,建设碲化镉彩虹步道网红打卡地。依托池埠村七纵八横小桥格局,打造“小桥流水”人家。依托左家峪村原国营山东第机械厂旧址,积极引入文化传媒公司,大力发展影视产业,打造军工小镇。依托沂源县精神卫生中心,打造“医养结合”健康养老中心。打造精品采摘基地、百合花基地、野菊花基地等特色农业基地,全力培育休闲、观光康养等服务业新业态。鼓励发展夜间经济,努力打造沂源北部繁华经济带。

年内目标:设计鲁山国家地质森林公园、溶洞群风景区、神农药谷景区等拳头景区的精品旅游线路。在朱阿村实施景区化村庄创建工程。依托朱阿村依山傍水的区位优势和生态景观。依托黄崖凤凰台传说,开展特色文艺汇演,实施黄崖村民宿建设用地规划调整工作。打造黄崖村精品采摘园项目,开展果树认养、创意采摘等特色活动。

2.以发展富锶农产品和田园采摘游为主线,打造流水锶乡片区。以富锶优势为圆心,生态优势为半径,打造高品质、高颜值的特色农文旅片区。依托富锶苹果基地、大榛子基地、板栗基地等,打造高端农事体验园区延伸农文旅产业链,依托现有桔梗加工站点,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将小桔梗做成大产业。开发一批带有“流水锶乡”符号的农文旅产品,打响“流水锶乡”品牌。优化提升流水锶乡展厅,力争承办市县农副产品展销活动。开展景区化村庄提升行动,优化流水村村史馆内部结构,打造最美村史馆。强化“流水锶乡”农家乐、荷塘月色垂钓园、房车露营基地等项目的建设与联动,打造乡村团建营地新样板。实施北流水千亩富锶“沂源红”苹果基地数字化改造项目,建成智慧果园管控平台。

年内目标:设计“流水锶乡”展厅至苹果基地的精品观光线路。依托桔梗加工基地、富锶苹果基地、大榛子基地、板栗基地等,开展农事体验活动实施北流水千亩富锶“沂源红”苹果基地数字化改造项目,建成智慧果园管控平台。创新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确保年内至少落户1家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

3.以发展特色农事体验和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为主线,打造锦绣芦芽片区。依托流苏节等特色节庆活动,锦水崖景区等乡村景点,芦芽烤兔等特色美食,猕猴桃采摘等农事体验,打造色彩鲜艳、精致优雅的农文旅片区。充分挖掘水么头河北村、水么头河南村等传统古村落的历史遗迹,打造“文脉乡愁”文化品牌。高标准打造猕猴桃生态基地、黄桃基地、小米基地、金银花基地等,辐射带动周边村落建设各类特色采摘园,形成“基地+园区”的农事活动体验布局。依托芦芽水库原生态水域特色,打造湖畔帐篷露营地。持续优化提升锦水崖景区项目,力争创建3A级景区。探索推出度假休闲式写生基地,推出智慧化“沉浸式”旅游产品,打造南鲁山特色旅游品牌。

年内目标:开展流苏节等节庆活动,加强宣传,提升流苏节等节庆的吸引力、影响力。持续优化提升锦水崖景区项目,高标准完成水上漂流项目、观光火车、儿童游乐场等休闲娱乐设施及沿河绿化。依托芦芽村“大圣归来”猕猴桃合作社,规划建设300亩猕猴桃基地建设项目,带动博沂路周边村发展猕猴桃采摘园3处。建设西松仙岭村500亩黄桃示范园、东松仙岭200亩软枣猕猴桃示范园、1000亩董家庄小米种植基地。充分挖掘水么头河北村、水么头河南村等传统古村落的优秀传统文化。

4.以发展特色美食和中草药产业为主线,打造药食鲁山片区。立足山区农业特色,大力发展特色美食文化,加快建设中药材基地,以食带游。持续深化与山东中医药大学、河北大学中医院的战略合作,依托艾草、金银花等中药材,进一步打造中草药健康产业园。在孟坡村高标准打造数字化“桃花园”。持续挖掘沂源猿人生命文化等传统文化内涵,讲好“东夷文化”故事,依托芝芳十八转等历史遗迹,开启齐鲁古道之旅高标准打造生态蔬菜基地,发展“私人定制”经济。链接高端资源要素,整合各类文旅资源,围绕“医药养食游”等重点领域,形成集参观、食用、体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打造鲁中药食小镇品牌。

年内目标:芝芳十大碗、芝芳馒头、全羊、全猪、炒鸡、煎饼、豆腐等特色小吃为依托,打造县城10分钟经济圈。以美食文化、沂源猿人生命文化、九龙泉村庄传说、张家寨文化等文化题材为主题完成沿路墙体墙绘,高标准提升沿路商铺依托沂源县映山红草莓专业合作社,高标准提升草莓采摘等体验活动。在大坡片区建设500亩黄烟基地,完成200亩艾草产业园土地流转工作。深入开展沿线各村美丽庭院、村容村貌治理、人居环境整治,规范设立标志性村碑,打造美丽景区村庄。

5.以发展特色文化遗迹和原生态乡村旅游为主线,打造三岔故里片区。依托三岔片区丰富的文旅资源和农业基础,打造富有历史韵味、旅游趣味、农业风味的示范片区。依托齐长城遗址、南征北战遗址等历史遗迹和双石屋等传统村落,开展“忆齐思鲁”“保护古迹人人行”等系列文化活动。依托双石屋村“县委旧址”,持续打造沂源县红色教育基地。依托书堂村“李靖夜读”文化传说,弘扬“书堂崮”文化。依托“鲁山金叶”党建共同体,打造“金色烟田”黄烟种植基地。高标准配套基础设施,修建网红公路,打造百亩油菜花观光步道。加强凤凰山红叶节等节庆宣传力度,开展趣味登山比赛等体育活动。实施云水瑶等特色景区改造提升,打响“早知云水谣,何必下江南”的旅游品牌,打造望山、看水、忆乡愁的生态福地。

年内目标:依托双石屋村“县委旧址”,持续打造沂源县红色教育基地,做好红色教育系列活动。做好三峨路、三九路等道路的修缮提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凤凰山红叶节宣传力度,开展趣味登山比赛等活动。依托“鲁山金叶”党建共同体,完成2200亩黄烟种植。充分挖掘齐长城遗址、南征北战遗址等历史文化。

(二)实施农文旅融合八大工程

1.开发特色产品。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农文旅主导产业。立足地域特色,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生产、转换、营销体系,走出一条具有南鲁山特色的现代农产品发展之路。培植优秀农产品,提升种植规模与质量,打响精品果蔬特色产业品牌。强化鲁山系列美食餐饮特色,挖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和美食佳肴,培育一批美食“名店”和餐饮网红店。鼓励文化创意、工艺美术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商品,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工艺,依托小秦核雕、“唐家六”面塑、朱氏葫芦烙画、手工插画鞋、陈玉玲剪纸、根雕等非遗文化,推出一批融入地方标志性文化元素的文化旅游商品,实现文化创意和旅游资源的有效嫁接,促进文化旅游商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延长文化旅游产业链。布局农文旅商品购物点,将特色农产品引入民宿或休闲场所品尝体验、展示展销。推进电子商务与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加速富锶农产品等走向网络终端市场。力争到2023年,培育出一批富有鲁山特色、具备一定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的特色农副产品。

2.开办休闲农庄。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合理布局,集约利用土地要素资源和用地指标,对三农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升,以苹果、草莓、桔梗、黄烟、中药材等农产品种植加工基地为载体,搭建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多功能休闲农庄。鼓励有条件的村围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娱乐、传统文化展示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引领传统农业向农文旅融合发展转型。力争到2023年,建成一批农业产业鲜明、旅游功能突出、经济效益明显、年接待能力强的休闲农庄。

3.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加速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多元化经营。加大农文旅融合发展企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指导协调,强化行业监管,创建有知名度的休闲农业企业品牌。借鉴外地经验,引入社会资本、工商主体,促进运动休闲型、体验农业型、生态游览型、乡村美食型、康养结合型等多形态的休闲农业发展,将休闲农业企业发展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力争到2023年,创建一批类型各异、效益明显、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业企业。

4.打造旅游名村。紧盯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乡村空白,构建以乡村旅游线路为网络的整建制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依托传统村落、历史村寨旧址等资源优势,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主题,保留和凸显乡村风貌,建设康养小村、运动小村、美食小村、民俗小村、非遗小村、深呼吸小村等旅游村庄。

5.推出乡村旅游。着力构建以休闲农庄为细胞,旅游村庄为节点,以乡村旅游线路为网络的全域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合理规划、科学布局,疏通村落交通网络,增设山体游览步道,打通村庄“断头路”,形成旅游风景线。发挥生态、民俗优势,挖掘农村旅游元素,打造集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为一体的乡村游线路。力争到2023年,推出康养度假、避暑纳凉、果蔬采摘、运动休闲、民俗体验等注重游客参与体验的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6.提升服务质量。深化政策扶持,提升民宿内涵,打造“鲁山人家”系列民宿品牌,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设施接待水平。制定“鲁山人家”民宿管理办法,不断提升民宿经营、管理、服务水平,为民宿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强化品牌集群,支持精品民宿建设,以精品特色民宿为引领,带动民宿多样化、规范化、精细化运营。力争到2023年,打造一批温馨舒适、独具韵味的精品民宿。

7.举办乡村节赛。打造鲁山农文旅节庆品牌,整合乡村旅游、农事资源和特色文化,以“节庆+旅游”“节庆+生态”“节庆+互联网”等多种模式,推动农文旅融合、产业兴旺。传承、挖掘优秀民俗传统和民间文化,对接乡土风情,延伸田园经济,精心策划举办每年一届的流苏节、红叶节、采摘节、月季花节、登山节等多样化的群众性乡村节庆赛事活动,形成农文旅节庆品牌联动效应。

8.招引农文旅项目。以项目为抓手,打造集生态产业、乡村旅游、养生度假、创意文化等于一体的综合开发项目,推动品质乡村旅游、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深化“零地招商”“乡村振兴合伙人”等招引模式,进一步拓展农文旅招商引资新渠道,加大资源整合和产业招商力度,引入投资客商,打造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等有一定规模的农文旅大项目。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强化要素集聚、创新经营机制,吸引高质量农文旅融合项目落地,带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五、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南鲁山镇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镇文旅办、财政所、乡村振兴办、人居办、农技站等部门参加,综合协调、督导落实、统筹推进全镇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强化党政“一把手”主体责任,抓好农文旅融合发展方案实施、政策执行。

(二)落实扶持政策

拓宽农文旅融合发展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农业、文化、旅游等专项资金,对农文旅融合发展重点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创新农文旅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投融资机制,组织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实施单位与金融机构专场对接,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服务农文旅融合发展重点项目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项目建设。

(三)严格考核督查

结合我镇农文旅发展实际,制定年度目标任务,逐项分解到各责任单位,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将促进农文旅融合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各责任区、各村和相关部门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建立目标责任制,进行绩效评估,认真总结典型经验,抓好示范引导,促进一二三产业更好融合。建立项目建设信息定期上报机制及监督检查制度,保障项目顺利落地实施。

 

沂源县南鲁山镇人民政府

2022年5月12日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