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教育和体育局
标题: 沂源县振华实验学校课程开设及实施方案(试行)
索引号: 11370323493219886F/2019-1836617 文号:
发文日期: 2019-09-13 发布机构: 沂源县教育和体育局

沂源县振华实验学校课程开设及实施方案(试行)

发布日期:2019-09-13
  • 字号:
  • |
  • 打印


一、学校新课程设置及排课指导思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精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沂源县振华实验学校课程。课程设置体现了先进的全面素质教育思想,符合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课程设置

 沂源县振华实验学校初中部各年级课程标准

 

课  程

年        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初四

 

 

 

语文

5

5



数学

5

5



外语

4

4



物理





化学





历史

2

2



地理

2

2



生物

3

3



思想品德

2

2



体育

3

3



美术

1

1



音乐

1

1



 

信息技术(微机)

1

1



传统文化

1

1



安全教育

0.5

0.5



综合实践

1

1



人生规划





书法

1

1



环境教育

0.5

0.5



文明教育

1




感恩教育


1



责任教育





周总课时数

34

34



   

五、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主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

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适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差异性、主体性。

六、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以活动形式为主,1、改编教材  2、选用优秀教材  3、拓宽现有教材

七、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一)建立领导机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崔春近

成员:各备课组长

(二)前期论证

1、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2、将开发的课程纲要拿到学生及家长中征求意见,确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三)培训师资

1、校本课程理论

内容:课程标准与校本课程开发。培训方式:学习、研讨。

2、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学校对担任校本课程及其开发的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四)撰写课程纲要。课程纲要阐明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课程目标:全面、恰当、清晰的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等。

4、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设计评定方式、积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五)开设拓展型课程,成立兴趣小组,学生自主选择。在活动中积累开发校本课程所需的资料、教学经验、发现问题、改进课程纲要。

本课程所需要的资料、教学经验,发现问题,改进课程纲要。

(六)完成校本课程开发。整理、编撰校本课程,把完成的课程提交上级部门审批。

(七)实施校本课程。在获得上级批注的情况下,实施校本课程。教务处做好监控、测评。参与听、评课的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八)课时安排:选择恰当的年级,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

八、组织实施

开发内容

初一:文明教育

初二:感恩教育

九、校本课程的评价

1、授课教师评价。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

主要是四看:

一看教学资料,二看听课情况,三看教学成果,四看学生问卷。

2、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部采用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

一看学生考勤记录

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A、B、C、D”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的成果可通过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计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十、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1、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务处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2、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的资料。

4、任课教师要认真填写好学校安排的其他需要完成资料,及时总结经验。

5、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探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十一、配套措施

1、教务处、各年级、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定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知道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将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邀请市、县、教研部门领导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