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教育和体育局
标题: 沂源县沂河源学校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索引号: 11370323493219886F/2023-5280824 文号:
发文日期: 2023-07-01 发布机构: 沂源县教育和体育局

沂源县沂河源学校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23-07-01
  • 字号:
  • |
  • 打印

沂源县沂河源学校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学校的历史和现状 

(一)学校沿革

沂源县沂河源学校是2011年县委、县政府盘活闲置教育资源,将原民办英华学校改建成的一所“五四分段”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位于沂源县鲁山路109号。学校名称是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研讨、集体确定的,具有特定的地域名称特点,寄“清清沂河源,快乐成才的摇篮”之寓意。

(二)学校现状 

1.基本现状 

截至目前,学校成立近7年来,已发展成为一所教学设施齐全、校园环境优美、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育教学质量优异的现代化学校。校园占地面积67179平方米,绿化面积1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46.65平方米。

学校现有89个教学班,其中:初中39个班,1874名学生;小学50个班,2223名学生,全校共有在校生4097人;在职在编教师285人,平均年龄36岁。

2.学校发展的优势 

1)学校办学条件良好。周边环境幽雅,校园网、云终端、河源之声广播电台、录播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配置齐全。建有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创课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专用活动室及400米塑胶运动场和篮球场、排球场等。各类教学器材均达义务教育均衡验收配备标准,能够满足正常的教育教学需求。

2)学校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建校以来,学校坚持“质量第一、团队立校”理念,注重干部队伍与教师读物建设,锻造了一支和谐务实的管理队伍;培养了一支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理念先进、师德高尚、团结奉献的师资队伍。敬业爱生、拼搏向上的年青教师队伍是沂河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学校管理机构机制健全。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以树立良好师德形象为重点,狠抓精细化管理,严格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学校实行分部管理模式,分小学、初中两个学部;同时设置办公室、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安全卫生管理办公室、教育技术中心 、教科室7个内设机构,各部门根据年规划、月计划、周目标,各司其职,协同合作,管理有效。

4)教育教学成效显著。一是习惯养成教育初见成效。学校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从学生入校到离校,从细节做起,从小事抓起,积极引导,严格要求,初步形成“探索奠基美好人生为目标的养成教育”的浓厚氛围。二是学校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学校按照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三类课程,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初步构建了三类课程体系。坚持“求真重效”的课堂教学原则,实践“导学教练结”学本高效课堂教学,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成功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推动了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5)学校教学质量优异。自2015年以来,连续三年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名列全县前茅,赢得了社会广泛认可,成为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三)学校发展的制约因素

1)学校历史文化积淀浅。由于学校文化发展还处于刚刚启动阶段,学校的理念文化还没有与师生的行为文化有效的接轨;作为一所新建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也正在逐渐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

2)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任务重。教师缺编严重,没用专职教辅人员,教育管理难度大。年青教师多,教育教学经验不足,教育特色不明显,个人专长不突出;“模仿型”、“教学型”教师多,“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少;在市、县内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偏少。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培训培养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影响学校整体式跨越发展。

3)创新性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不足。学校的课程体系构建需要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加大力度,特色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关注。“减负增效”要求的落实需要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还需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与创新发展力度不大,缺乏创新性成果。    

4)学校生源质量与家校共育水平不高。因划片招生,学生生源成分复杂。周边小区建设不断发展,乡镇新进城人口越来越多,父母在乡镇工作的孩子也越来越多;离异家庭子女多,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家校共育工作难度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

5)学校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学校硬件建设仅仅符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标准,后续发展面临处室紧张,办公室、功能室不足,小学部、初中部混编在一起等局面,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的装备、配置有待加强。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与办学理念

(一)学校的办学思想

建校十年来学校秉承“让学生体验成长快乐,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的办学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素质,坚持德育为首,从源头抓起,强化养成教育,坚持“名师引领、团队立校”的理念,践行“始于精细,创造精彩”的良好教风。随着学校发展,沂河源人高瞻远瞩,紧跟教育发展的潮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依托鲜明的地域文化,探索打造以“山水”为灵魂的学校文化品牌。

沂河源学校契合地域特点,借山水精神内涵,坚持文化育人,打造学校文化,培养学生大山般志向高远、厚德坚毅的进取精神,铸成了“养山水情怀,育时代新人”的办学理念。

(二)学校的办学理念(各分项工作发展理念)

学校发展理念: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学生队伍。即:以学校的发展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以教师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持续发展。

办学理念:让学生体验成长快乐,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

   训:德参高山  智若善水

   风:登高博见  探源求真

   风:高山景行  润物无声

   风:学纳百川  志越千山

第三部分  学校三年发展总体目标与办学特色    

(一)总体办学目标

“让学生体验成长快乐,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的”办学理念内化到师生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实施和谐教育,创建幸福学校。

具体而言,通过三年努力,把学校办成高品质、示范性“九年一贯制”学校,保持山东省文明校园称号,争创全国文明校园。学校力争创成沂源县优质教育新地标,进而走出去,创建淄博教育新榜样,朝向山东省同类学校新典型的方向迈进。

(二)特色目标

1.创建“养成教育”德育特色。深化学校初见成效的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将“写字显品格,走路展精神,弯腰养美德”的细节教育深入开展下去,探索以“养成好习惯(二人成伍三人成列),塑造好品格(让一让,心舒畅),奠基好人生(德才兼备,享受幸福)”为主题的养成教育德育品牌。

2.创建“求真重效”的课堂教学特色。深化课堂教学创新,夯实“导学教练结”学本高效课堂研究与实践,建设课堂文化,构建求真重效的学科课堂教育品牌。

(三)重点目标

探索实践“九年一贯制”高效管理模式。探索“线型决策、模块落实、求同存异、注重衔接”的一贯制管理体制,健全以理念文化为引领的“九年一贯制”系列管理制度,建设统一的文化理念,形成一贯制的德育管理、教学管理、信息技术管理、后勤保障管理等体系。

(四)阶段发展目标

2021年8月—2022年7月完成的目标任务:

1.教师队伍素质提升项目:以“青年教师实战能力提升”课题研究为引领,强化青年教师培训工作,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优化学科骨干教师与班主任团队建设,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和名师工作室,促进教师队伍向高素质、高层次发展。培养高级职称教师6名,中级职称教师12人;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或教学能手6人。

2. 全员育人德育建设项目:构建“以德育科研为先导,主题活动为载体,学科德育为主渠道”的校本德育特色,落实全员育人,构建“校内外德育资源互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络,强化养成教育,实践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系列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022年8月—20237月完成的目标任务:

3.课程建设与课堂创新项目建设“一主两翼”学校课程。一主:创新课程教学设计,提高国颁与地方课程实施水平;两翼:深化德育课程,探索创新与实践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深化“导、学、教、练、结”课堂教学研究,创新课堂教学策略,构建“求真重效”课堂文化,提高学科育人质量,努力打造并保持学校教学质量品牌。

4. 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教育教学配套设施,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教师的办公环境。继续搞好学校的绿化工作,将学校建设成为花园单位;尽快探索后勤管理模式,培训现有的后勤职工,提高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精心设计与建设学校文化,规范学校各文化场所及环境布局,建设现代特征文化校园。

20238月——2024年7月完成的目标任务:

5.智慧校园建设项目:实施以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教学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管理。高标准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通过打造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氛围。以创客教育研究为突破,引领教师创新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成长,提高学校创新教育水平,实现学校数字化教育跨越式发展。

6.学校文化建设项目:挖掘“沂河源”中“源水”内涵,加强学校特色文化研究,以“源·远”文化为总主题,坚持学生“快乐”为本、教师“幸福”为本,学校“和谐”为要的理念,朝着“从心入手,建设和谐校园”的办学愿景,高品位建设学校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动态文化等,发挥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用学校文化滋润每一位师生的心灵, 用建设和谐校园的共同追求催生学校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7.学校改扩建为主的后勤保障项目:完成学校西侧征地任务,力争三年内建成学校多功能教室和学生餐厅建设;

 

第四部分  具体发展项目

    (一)基础发展项目

A1办学规范

B1依法规范办学

一、现状分析

建校以来,学校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行为,教师在制度和文化的引领下自主发展,和谐发展;但各方面的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系统性不强,缺乏可操作性。

二、具体措施

1.对学校的发展规划进行梳理,自查发展目标的落实情况,查漏补缺,发展指标的完成率要达到98%。

2.重点针对发展规划核对计划的落实情况,重视目标的达成率。

3.规范办学行为,针对学校发展规划和规范办学行为的相关制度进行核实,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社会和家长的满意度。

三、工作目标

1.作为沂源县法制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试点学校,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办学的基础上,深入落实以人为本、以校为本和精细化管理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提高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

2. 以学校党支部为战斗堡垒,组织广大党员教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活动,创建“红烛”党建特色品牌;全面提高校园文明程度,创建省级文明校园。

四、完成时间:2021—2024年三年时间。

五、责任部门:学校校委会、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

 

A2队伍建设

B2班子队伍建设

一、现状分析

学校现有4人组成的理念先进、和谐务实的领导班子,有一支11人组成的积极进取、敬业奉献的中层干部队伍。由于学校规模大,管理人员不足,管理力量薄弱。

二、具体措施

1.加强班子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和责任考核,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干部培训,提高学校管理干部队伍素质。  

2.制订岗位细则,推行岗位竞聘,每位干部明确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建立个人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逐层建立并完善各部门及学校发展的共同规划。

3、注重校本学习培训,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反思提升。

三、工作目标

1、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以三年为周期,开展中层干部竞聘上岗,进一步探索中层干部轮岗制度。

2、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化学校管理要求的干部队伍,努力促使每名干部成为教育能手,协调好手,管理高手。

四、完成时间2021—2024年三年时间

五、责任部门:学校校委会、办公室

 

B3师资队伍建设

一、现状分析

现有在编教师285名,其中小学部132名,初中153名。任职资格符合率达100%,学历达标率100%。新教师、年轻教师比例较大,老教师比例较小,平均年龄36岁。高级教师41人,一级教师101人,县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 48人。骨干教师相对较少,教学水平整体居全县中上游水平。

二、具体措施   

1.加强师德建设,重视教师工作法制建设,科学管理,发现典型,树立榜样,弘扬正气,表彰优秀,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2.加强教师培训管理,科学系统地组织校本培训,认真参加各级业务培训,广开培训渠道,提高培训效果。

3.加强和完善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建设,开展教研团队建设,引领教师确立专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激励教师自觉提高业务水平。

4.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投入。

三、工作目标

1.打造沂河源学校优良的教师队伍,提高家长对师德师风的满意率,争创师德先进单位。

2.教师学历达标率100%;本科以上学历达到100%,再有10人次以上参加研究生学习。再培养高级教师15名,中级教师16名,培养5-6名淄博市教学能手或者骨干教师,1名淄博市名师。

3.形成教研文化,打造2-3个强势学科教研团队,“始于精细,创造精彩”的教风更加浓厚。

四、完成时间2021年8月——2024年7月

五、责任部门:沂河源学校教务处及各个教研组

 

B4教职工管理

一、现状分析

现有在岗在编教职工285名,其中1名是工勤人员,274名一线教师;有4名校级领导,10余名中层干部;设1-5年级小学部和6-9年级初中部;学校教职工基本都是满工作量,许多教师超工作量,很多老师身兼数职。

二、具体措施

1、推行教职工岗位聘任制度,编制岗位设置方案,实行“双向选聘”,保证岗岗有人,人人尽责。

2、完善日常工作管理制度,严肃工作纪律,健全考勤制度,创建文明、健康、向上、和谐的人际环境。

3、健全考核奖励制度,完善《沂河源学校教职工师德考核方案》、《教职工工作考核方案》和《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健全评优选摸等奖励机制。

4.坚持民主管理,推行教代会制度,重视群众满意度工作,拓宽管理渠道,引导教职工自我约束、自主我管理。

三、工作目标

1、建立完善“九年一贯制”的日常工作管理体系。

2、完善各类考核办法,健全科学的评价制度,建立以人为本和制度制约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3.健全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载体的民主管理制度,打造心理健康,工作积极,热爱工作,献计献策的创业型团队。

四、完成时间:20218月——20247月。

五、责任部门: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

 

A3德育管理

B5德育常规

一、现状分析

学校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在办学理念上始终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在核心位置,建立了学校德育分部管理的领导体制,健全了学校德育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使学校德育工作步入持续发展的轨道,但总体上还不够完善。

二、具体措施

1.注重学生自我管理教育模式的经验总结与积累,在运行中修正与提高。

2.设计新颖多彩、接地气的德育实践活动,通过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等系列主题德育教育活动,给学生创造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3.深入推进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序列化,全力递次推进,注重育人氛围与环境建设,做到管理育人与文化育的有机融合,继而形成校本德育课程。

4.通过班级管理亮点展示和交流活动,晒班风、比学风、正校风。

三、工作目标

以培养“志向高远,品格优秀,素质全面,适应社会的阳光少年”为目标,以班级建设为着力点,以系列德育活动为平台,通过多元的育人途径,开展以“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为主题的“三爱”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自上而下推行“养成教育”,形成我校的德育品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完成时间:20218月——20247月。

五、责任部门:政教处、德育处。

 

B6德育工作网络

一、现状分析

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但是没有形成系统是管理网络,班主任的团队工作合力还不完善,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共育网络还不健全,急需改进。

二、具体措施

1.班主任培训工作向纵深发展。

2.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家长学校办学,真正形成育人合力。

3.利用家长会、家校互动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率。

4.依托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学校微信公众号、年级公众号、班级微信群、QQ群等现代化媒介,帮助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努力形成家校携手的教育合力。

5.加强学校内部和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使社区和学校教育资源共享。  

三、工作目标

1、探索实施扁平化德育工作模式,减少管理层级,降低管理重心,提高管理效率,充分发挥政教处、团委、少先构建线块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

2、重视和加强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和德育科研,加快青年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优秀班主任团队。

3、探索构建互联网+家校共育新机制。密切联系社区和家庭,整合德育资源,不断优化“三位一体”校外德育工作网络,创建学校、社区、家庭相互联动,资源共享的合作教育机制,进一步优化教育生态和学生的成长环境。

四、完成时间:20218月——20247月。

五、责任部门:政教处、德育处。

 

B7学生发展指导

一、现状分析

学校对学生的发展指导不够全面,落实不具体,不能很好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全员育人导师制只流于形式,贯彻的不扎实,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具体措施

1.注重学生成长导师制育人模式的经验总结与积累,在运行中修正与提高。

2.探索科学多元化、个性化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德育评价方式方法,引导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进一步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作用;逐步对班主任、全体教师进行全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定期邀请专家作报告,参加各种心理培训;定期开展学生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校园网要开设专门心理咨询网站;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4.根本改善少年宫社团的活动设施,配全活动器材,设置更多的活动项目,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严格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达标活动,力争在校学生参与“2+1项目”达100%。

5.建立和完善学生社会实践制度,通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

6.继续坚持“逐级认定、分段审核、分批公示、过程监督”的评审程序和办法,做好各类资助的评定工作,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资助管理体系,使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真正成为惠及学生的阳光工程。

三、工作目标

1.初步形成学生成长导师制育人模式、经验,并取得明显成效。全员育人常态化。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体系)有创新、有突破;学生的核心素养有较大提高。

3.争创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4.少年宫社团丰富多彩,创建市少年宫先进学校(团委)。

5.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显著增强。

6.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操作程序,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资助管理体系,使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真正成为惠及学生的阳光工程。

四、完成时间:20218月——20247月。

五、责任部门:政教处、德育处、团委、少先队。

 

A4教学管理

B8教学常规

一、现状分析

学校严格落实各级办学规范要求,教师规范意识普遍较强;学校建立起了一系列包括计划、备课、上课、作业、测试与辅导等内容的常规管理制度,保证了常规教学的顺利开展。由于教师紧缺,教师工作量偏大,影响了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程度;个别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存在作业教学不科学、课堂效益不高等问题,致使家长满意度不高。

二、具体措施

1.严格落实各级办学规范要求,实现规范办学常态化。

2.完善四级管理机制,实行“主管校长---教务处---年级组—备课组”四级管理模式,推行“日清—周查—月结—学期汇总考核”的常规管理制度,促精细化管理上层次。

3.研究教师教龄与水平层次,探索、建立分层要求、分别评价的管理制度。

4.以课堂研讨为重点,多措并举提高教学常规效益;探索主题工作室引领下的教研团队建设,整体提升学科团队教研水平。

5.加强教学常规专项研究,以作业教学科学性和实效性等问题作为课题,分工研究,以研究促改进促提高。

三、工作目标

1.规范办学再上新台阶,家长满意度达到95%以上,各级规范办学检查均在优秀行列。

2.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教学精细化管理上水平,提升学校在县级领域中的影响力,力求初中教学质量稳居全县前两名,小学教学质量保持全县第一方阵(前5名)。

3.在三年内建设五支县级以上的优秀备课团队(或特色工作室),推出团队研究主题,培养县级以上骨干教师20名。

四、完成时间:2024年前,有梯度完成,循环提高式完成。

五、责任部门:教务处。

 

B9课程建设

一、现状分析

严格国家课程方案,开足开齐三类课程,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初步构建了三类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开设研究,教学质量位居全县前列。初步开发形成了以小学围棋、象棋教育,初中书法教育、文学社团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但是国颁课程的校本化水平不高,校本课程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设计,教师自主开发课程的意识不强,经验不足。

二、具体措施

1.扎实实施国颁(主体)课程,贯彻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国家和地方课程;开展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研究,提高开设质量。加强语文课程校本化研究,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打造学校人文教育特色课程。

2.积极开发实施校本(两翼)课程。一是德育课程,开发以“文化”课程为统领,以“养成好习惯,塑造好品格,奠基好人生”为重点的养成教育系列德育课程,构建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体系。二是科技创新与实践课程,研发创客教育、科技创作、劳动实践、美育创作等课程,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劳动意识、艺术审美和科技创新能力。

3.充分发挥教师课程开发主体作用。研究教师年龄梯队明显的现状,分别提出课程开发的要求。中年骨干教师要确定自己的课程开发思路,带领年青老师每年或每两年研发一种微课程。年青老师以学科组为基本单位组成课程研学团队,在研学中逐渐开发一种微课程。

三、工作目标

利用3年时间,深入研究学校实际,将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有机融合,建立并完善学校特色的“一主两翼”课程体系。

1.扎实推进“导、学、教、练、结”课堂创新实践,构建各学科各课型教学模式,实现国版课程校本化。

2.积极探索德育课程与科技创新课程,努力实促使两翼校本课程成为学校课程特色。

3、加强课程文化研究,不断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丰富“一主两翼”学校课程模式的内涵,形成富有“源”文化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彰显学校课程文化特色,以课程文化统领学校文化,以学校文化促进特色学校建设,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四、完成时间:2024年前,有梯度完成,循环提高式完成。

五、责任部门:教务处、教科室。

 

A5安全与后勤管理

B10学校安全与后勤管理

一、现状分析

1.学校安全工作任务艰巨,校舍陈旧,安全排查难度大,各方面的安全隐患较多。

2.后勤服务人员缺乏,后勤保障有时出现脱节现象,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二、具体措施

1.认真落实安全检查制度,提高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

2.积极排查安全隐患,为师生创设安全的学习环境。

3.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提高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4.积极开展师生民意调研,努力完善工作服务能力。

5.加强制度管理,培养学生爱护公物人人有责意识。

三、工作目标

1.加强安全管理员队伍建设,完善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建立与健全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安全的网络化管理。完善校园安全责任制,抓好落实。维稳工作到位,周边治安秩序良好,构建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培训,积极开展以生活技能和自护、自救技能为基础的安全教育。安全预警机制健全,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事故预防措施完善,能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校学校财产安全及师生的人身安全。

2.健全后勤管理各种规章制度,落实后勤管理各项措施,积极做好服务工作。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与使用,及时维修,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四、完成时间:20218月—20247月。

五、责任部门:总务处、安卫办。

 

 (二)重点发展项目

A1学校发展

B1学校品牌建设——养成教育、课堂创新

一、现状分析

1.学生个性发展参差不齐,教育难度大,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

2.教师都能立足课堂,珍视每节课,规范教学,注重课堂效益;年青教师态度好,肯学习,求上进但是演课痕迹重,教学实战能力差;部分中年教师有创新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但教师整体课堂研究水平偏低,“少”“慢”“费”“差”现象在不同学科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教师教学方式较传统,更多地注重“教”的思考,而对学情缺少研究。

二、具体措施

1.德育为首,坚持不懈抓好养成教育。学校从入学开始,开展“队列训练周”和“规范养成月”活动,叫响了“一周为四年起步,一月为一生奠基”的口号;从细节抓起,着眼“写字显品格,走路显精神” ;从学生入校开始,要求“两人成伍,三人成列”;从一年级的站立行走练起,要求学生站有站样,坐有坐样;从读写姿势、如何回答问题、如何记课堂笔记等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深入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学本高效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把“生本”的教学理念变为“学本”的课堂教学方法;扎实实践“导、学、教、练、结”五字教学法;创建各学科各课型的高效教学模式,让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快乐,让学生的知识、情感与技能在课堂上和谐发展;采取骨干带动、活动推动的方式,以微技能研究、一师一优课比赛为突破,开展理论培训与实践研讨,强化问题研究策略,以课堂研究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工作目标

1.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塑造高素质的学生队伍,形成特色学生教育品牌。

2.抓教师培养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围绕学校倡导的“导学教练结”教学模式,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色品牌;学生和教师的高度融合,相得益彰,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品牌优势。

四、完成时间:2024年前,有梯度完成,循环提高式完成。

五、责任部门:政教处、德育处;教务处、教科室。

 

B2学校特色——九年一贯制管理模式探索

一、现状分析

1. 由于小学学生、初中学生的差异、教学目标的差异以及教师管理存在的差异,导致初中、小学之间不能很好的融合,致使初中、小学教师队伍两张皮的现象;学生年龄相差大,思想工作更难做好,大大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

2. 考核标准对教师管理的难度加大。小学在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比初中放得开,初中由于受升学率的影响较大,学科成绩在考核中的分量相对重些,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很难用同一把尺子衡量老师教学情况,而尺子不统一,也会对教师管理带来不少麻烦。

3. 人事编制对教师管理的影响。还是中小学分开核编,虽然学校内部岗位做了调整,但是教师的资格认定、职称评定单靠学校无法解决。打消了小学部教师到中学部任教的积极性,也难于打破中小学的用人界限。

二、具体措施

1.组建九年一贯制的队伍。根据教师的专业及特长,统一调配,使学科教师专业化的问题得到解决,又给青年教师的一专多能提供更多的施展空间,有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2.建构九年一贯制的德育。实施一以贯之的德育系列活动,根据“两段一体”的特点,系统编制从小学直至初中的的德育目标、要求及内容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用一以贯之的影响,牢固奠定其思想、信念、理想、行业习惯的形成和转变的基础。

3.实施九年一贯制的教学。研究和实施中小学教育的各种衔接措施,大大淡化中小学教师教学思路的界限;长期把中小学的教学研讨全面融为一体,有利于中小学课程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整合。

4.落实九年一贯制的保障。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有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最大限度的实现运动场地、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多媒体等设施的共享。同时,在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集中资金投入,添置教学设施,提高学校办学层次,使经费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减少重复投资,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三、工作目标

构建一所在当下能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更好的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体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九年一贯制示范学校。

四、完成时间:20218月——20247月。

五、责任部门:学校校委会、学校各处室和年级组。

 

(三)学年度工作实施计划 

项目一:德育工作建设

一、工作目标

1.建立全员育人工作机制和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深入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

2.探索构建互联网+家校共育新机制。

3.德育管理顺畅。形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温馨教室、精彩教育”的德育大环境,形成德育内容丰富、德育方法创新、德育资源广泛的工作格局。

4.德育成效显著。“养成教育”形成特色,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二、年度实施途径与措施

1.20218月——20227月

1)初步构建学生“三级”自主管理模式,成立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

2)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紧贴学生实际的各级各类教育实践活动。

3)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整体设计习惯养成教育序列化内容。

4)推行班教导会制度,落实德育一体化基本要求。

5)继续完善班级考核评比制度。

6)实施班主任“青蓝工程”。

7)健全完善家长学校的各类规章制度。

8)推进“互联网+家校共育”建设,建立完善校园网、学校微信公众号、三级家委会微信群、QQ群等家校联系媒介。

2.20228月——20237月

1)加强自主管理成员的培养培训力度。

2)按照学生年龄特点分别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各类实践活动等。

3)强化守则、规范学习,制定校园文明公约,让学生从被约束到自觉地履行文明公约。

4)构建学段衔接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探索全科育人的有效途径。

5)深化班主任培训工作,提高班主任培训层次,努力引导班主任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管理型向研究型转变。

6)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条例。

7)完善学校家委会功能,探索与社区开展项目共建工作。

8)继续优化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式育人网络。

3.20238月——20247月

1)注重学生自我管理教育模式的经验总结与积累,在运行中修正与提高。

2)设计新颖多彩、接地气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3)深入推进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序列化,继而形成校本德育课程。

4)通过班级管理亮点展示和交流活动,晒班风、比学风、正校风。

5)班主任培训工作向纵深发展,成立“学校名班主任工作室”。

6)建立好教师家访制,丰富“家长开放日”活动内容等活动,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率。

7)依托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学校微信公众号、年级公众号、班级微信群、QQ群等现代化媒介,帮助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努力形成家校携手的教育合力。

8)加强学校内部和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使社区和学校教育资源共享。

三、责任部门及责任人:政教处、德育处;陈守国  杜祯祯

 

项目二:教师队伍建设

一、工作目标

形成教研文化,打造教研团队。强化师资队伍培训,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研组整体实力,初步形成“团结协作,勤于实践、敏于反思、善于积累、乐于创新”的教研组文化,形成学习型和研究型教研组。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形成2-3个强势学科教研组。力争锻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够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敬业精神、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梯队。

二、年度实施途径与措施

1.20218月——20227月

1)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道德修养。加大管理力度,发现典型,树立榜样,弘扬正气,表彰优秀。

2)加强教师培训管理,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科学系统地组织校本培训,认真参加县市级及以上的业务培训,扎实开展山东省教师网络研修学习,提高培训效果。

2.20228月——20237月

1)加强和完善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建设。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激励教师业务水平的高效快速提高。

2)创设情境,打造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强化老师在家长和学生中的威信,融洽师生家校关系。

3)加强教师教研团队建设。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为骨干教师成长创造条件。请专家进学校重点指导,催生教师的教育智慧,激发创新从教进取心。

3.20238月——20247月

1)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制度,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建立和健全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把考核结果作为聘任、奖惩的重要依据,激励教师模范地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断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主动性与创造性。努力形成“岗位靠管理,待遇靠贡献,发展靠能力”的人才资源与管理制度。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投入。 建立教师队伍建设领导机构,制定有导向性、可行性、时效性的具体政策措施。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投入,通过政策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实现教师充分而自主、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挖掘教师的潜能,弘扬教师的个性,激发教师生命的活力,提升教师生命的价值。

三、责任部门及责任人:教科室;齐银山

 

项目三:课程与课堂建设

一、工作目标

1.扎实推进“导、学、教、练、结”课堂创新实践,构建各学科各课型教学模式,实现国颁课程校本化。

2.积极探索德育课程与科技创新课程,努力实促使两翼校本课程成为学校课程特色。

3. 深入研究学校实际,将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有机融合,形成富有“源”文化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彰显学校课程文化特色,建立并完善学校特色的“一主两翼”课程体系,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二、年度实施途径与措施

1.20218月——20227月

扎实实施国颁(主体)课程。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国家和地方课程,开展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研究,提高开设质量。加强语文课程校本化研究,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打造学校人文教育特色课程。

2.20228月——20237月

积极开发实施校本(两翼)课程。一是德育课程,开发以“文化”课程为统领,以以“养成好习惯,塑造好品格,奠基好人生”为重点的养成教育系列德育课程,构建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体系。二是科技创新与实践课程,研发创客教育、科技创作、劳动实践、美育创作等课程,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劳动意识、艺术审美和科技创新能力。

3.20238月——20247月

充分发挥教师课程开发主体作用。学校认真研究教师年龄梯队明显的现状,分别提出课程开发的要求。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要确定自己的课程开发思路,带领年青老师每年或每两年研发一种微课程。年青老师以学科组为基本单位组成课程研学团队,在研学中逐渐开发一种微课程。

三、责任部门及责任人:教务处、教科室;陈茂新、王新红、齐银山。

 

项目四:校改与保障建设

一、工作目标

积极进行校园改扩建工程,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教育教学配套设施,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教师的办公环境。继续搞好学校的绿化工作,将学校建设成为花园单位;尽快探索后勤管理模式,培训现有的后勤职工,提高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建设精干、高效的后勤服务队伍,以一流的服务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广大师生的满意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师生满意率接近100%。

二、年度实施途径与措施

1.20218月——20227月

1)稳定后勤服务队伍,明确共同奋斗目标,后勤服务基本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全面后勤保障。

2)实行部门例会,加强沟通协调,保证教育教学设施及时投入使用。

3)完善各项后勤管理制度。

4)后勤管理从资产登记、校舍维修、公物维护等方面基本实现学校数字化办公。

5)构建完备的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发展。

6)积极协调各方面要素,完成初中部学校标准化学校塑胶运动场建设工程。

2.20228月——20237月

1)增强服务意识、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实现后勤服务的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

2)全面实现学校办公数字化。

3)建成学校初中部教学楼,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小学、初中分区设置。

4)全面构建完备的安全管理体系。

3.20238月——20247月

1)后勤服务水平整体提升,在全区兄弟学校中达到一流水平,合理、有效地发挥教育教学设施的作用。

2)建成学校多功能教室和学生餐厅。

3)在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实现优质高效。

4)建立“后勤服务问题”的投诉机制,推动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

三、责任部门及责任人:总务处;孙昌军。

 

项目五:智慧校园建设

一、工作目标

推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建设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评价、活动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实现学校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积极参加全国,省市县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比赛活动,取得更高层次的成果,创成智慧教育实验学校。

二、年度实施途径与措施

1.20218月——20227月

1)完善一支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信息技术设备维护、保养的队伍。有效利用好学校先进的网络设备,充分发挥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效能。

2)加强对教师使用教室触控机的技术培训,提高触控机的利用率;完善录播教室设施,尽快发挥其效能。

3)对于在班级中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建立班级负责制度,逐步规范班级中多媒体设备的运行、维护和保养工作制度。

2.20228月——20237月

1)确保信息安全。加强学校网站的数据备份,配置网络硬件防火墙,进行上网过滤,巩固网络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管理逻辑隔离、加强信息发布的审核。

2)完善校园信息化平台,形成网络学习环境,建设教学视频点播系统,为教师提供特色资源服务。

3)提高学校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效率,学校计算机教室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

4)加强学校网站建设,形成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评价、活动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最终实现学校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3.20238月——20247月

1)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积极参加全国,省市县各级各类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2)进一步完善学校信息化工作评估、激励机制,出台相应配套政策。

3)加强对班级信息设备使用指导、监督及考核。加强教师应用有效信息设备的过程记录及考核工作。建立班级信息设备班主任负责制度考核。

4)推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全面展开,创建省级数字化校园。

三、责任部门及责任人:教育技术中心;刘乐金。

项目六:学校文化建设

一、工作目标

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建设和谐校园为目标,发挥教师、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创新建设内容,拓展活动领域,把学校文化深入到教师、学生内心,渗透到学科、课堂,影响到家庭、社区,创设适合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建设体现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学校文化,引领学校创新管理思路,推动学校管理由制度管理向人文管理、文化管理转变,用文化软实力提升学校育人品位和办学水平。

二、年度实施途径与措施

1.20218月——20227月

1)围绕学校新办学理念,充分整合,制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学校成立沂河源学校文化建设委员会,负责学校文化设计规划和建设工作。

2)强化工作措施。一是确保经费投入。学校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保障投入到位、人员到位,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扎实开展。二是抓好过程工作。通过召开班级文化建设现场会、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培植先进典型,实施典型带动。搞好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过程调度,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健康发展。三是重视工作宣传。要抓住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过程中的亮点,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利用各级各类媒体进行宣传报导,营造浓厚建设氛围。

3)邀请省学校文化建设专家,成立学校文化建设指导组,对学校的文化建设进行全面指导,提升学校文化建设层次。

2.20228月——20237月

1)通过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形成学校的环境文化;通过开展各种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

2)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建立成果展示机制。建立学校文化建设专题网站,为展示成果,交流经验搭建平台。二是是打造师生良好精神风貌。培育积极向上、以校为荣、开拓进取的师生精神风貌,制定师生礼仪规范,在岗教职工统一佩戴工作证,在校学生统一佩戴学生证,要用在校师生的文明行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展现学校文化,影响家庭和周边群众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做到学校与周边环境的良性互动,创设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文化小气候。

3.20238月——20247月

1)根据方案,全面完成以建设文化校园为主的环境文化建设,进一步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模式。

2)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通过设计班级名片、班徽、班训、班级口号等的建设来体现隐性文化,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舞台。

3)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精心组织各种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之精髓。精心打造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总结经验、提炼特色,铸就学校品牌。

三、责任部门及责任人:政教处、总务处;陈守国、孙昌军。

 

项目七:教育科研建设

一、工作目标

完成各级别课题的申报、立项和研究工作,推动学校教学整体发展,推行校本小课题研究。做到教师人人有课题,学校教研活动课题化,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二、年度实施途径与措施

1.20218月——20227月

1)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开展1个省级课题,2个县级课题研究,借助课题探索解决教学工作中的相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科素养。

2)以课堂教学问题为研究课题,1个市级课题,2个县级课题并有效开展研究。确保8名以上教师能参与市级课题研究;15名以上的一线教师参与县级课题研究。

3)继续推进教师的小课题研究,使50%以上的一线教师有校级研究课题。

4)完成数学组省级课题结题工作:过程性材料的整理全面,结题报告内容详实,观点明确,成果汇总梳理清晰,确保顺利结题。

5)完成省级课题《在经典素读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研究的开题准备工作,制定研究计划,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2.20228月——20237月

1)加强语文组省级课题的过程性研究指导,积累研究过程素材,筹备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2)加强数学组和美术组县级课题的结题指导工作,过程性材料的整理详实,结题报告观点明确,确保顺利结题。

3)开展数学组作业设计展评和美术组激励性评价成果展示活动,及时推广研究成果,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受益。

4)认真完缮省级课题研究成果,力争在市级课题研究成果评选中获奖。

5)开展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从中推选3项初具成效的课题研究,参加县级课题立项继续进行研究。

6)以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为课题报1个市级课题并扎实进行研究。

3.20228月——20247月

1)完成语文组经典素读专题结题工作:过程性材料的整理全面,结题报告内容详实,观点明确,成果汇总梳理清晰,确保顺利结题。

2)开展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从中推选3项初具成效的课题研究,参加县级课题立项。

3)结合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找准研究切入点,指导教师撰写课题申报书,积极申报各级研究课题。

4)确保8名以上教师参与省级课题研究,12名以上教师能参与市级课题研究,30名以上的一线教师能参与县级课题研究;其余一线教师人人有校级研究课题。

5)对照教科研三年发展规划,全面评估教科研发展状况,调整工作思路,制定教科研工作的下一个三年发展规划。

三、责任部门及责任人:教科室;齐银山。

 

第五部分  实施保障 

(一)思想保障

办学思想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只有将办学思想内化为教职工的共识,并成为教职工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得以落实。实施和管理本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将加强教职工理论培训和政策学习,定期召开各级会议,积极学习本规划,以取得全体教工的共识,将本规划作为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纲领,在本职工作中加以贯彻执行。

(二)组织保障

发挥校长办公会、党总支在学校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和保障监督作用。成立校园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具体实施“三年规划”的全程管理,管理小组根据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负责本规划的全程实施和管理,努力做到团结协作,分工明确,条块清晰;各分管领导、处室、教研组具体落实,全员参与,是完成规划的可靠保证。校长为第一职责人。完善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校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坚持校园重大事项的群众决策制度。透过教代会形式,将校园规划内化为全体育华人的共同奋斗目标。教代会对规划的制定、修改、执行、评估有批准、推荐等权利,以保证规划的正常有效实施。

(三)专家指导

主动邀请上级教育督导部门的专家监督指导。在规划的制定和推进过程中,学校将主动邀请教体局、市教育督导部门的专家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四)制度保障

1.畅通信息渠道,加强监督反馈。不断完善校内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规划不断修订、完善、提高,并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和改进。建立立体、交叉、多维的信息网络,在规划的具体实施阶段,学校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和各部门做好规划的咨询指导、检查控制和调节平衡工作,及时纠正偏差的管理行为,形成干部接受群众监督的工作机制,齐心协力,保障三年规划的顺利实施。

2.测评成效,利益挂钩。及时作好规划各阶段的检查测评工作。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各部门及个体的短期目标行为进行评估,将行为绩效与实施奖惩结合,鼓励先进,激励全体,真正提高学校组织的整体效应。

(五)评价保障

学校成立三年发展规划评价小组,建立学校自我评估制度,将学校实施发展规划与学校评价工作同步进行,半年一小评,一年一大评,三年一总评,对本校的发展及时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及时发现问题,拟定对策,调整三年规划中的有关内容,使之更加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六)队伍保障

加强学校行政班子的建设,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形成“分工不分家,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建设一支团结协作、富有活力的干部队伍,带领全校教职工立足本职岗位,不懈进取,共同开创和谐高效、生机蓬勃的教育新局面。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强化教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全体教职工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有机连成一体,同呼吸、同命运、同生存、同发展,校荣我荣,校衰我耻。

(七)后勤保障

精心编制实施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经费预算,合理安排年度预算,确保相关经费落实到位。规范学校财务管理,加强对基建维修、教学设备、办公及其它教学用品采购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合理高效地利用资金,保证课堂改革、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特色创建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学校教育始终保持强劲、有序、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