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鞋校长”李振华:坚守沂蒙山区70年,百万捐款诠释人间大爱 | |||
| |||
来源:齐鲁晚报 1953年,年仅16岁的他,从南京来到沂源支教,扎根沂蒙山区70年,多次放弃进城、回南京、转行、提干的机会,倾其一生支教助学助困,帮助上万名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牺牲、奉献、执着书写了一段人间大爱和教育传奇。他就是淄博市沂源县实验中学原校长李振华,当地群众称他为“布鞋校长”。
情系老区,用坚守改变山区孩子命运 少年时代的李振华,一直被沂蒙精神感染和激励着。1953年,在城市长大的他告别故乡南京,从南京师范学院只身一人来到沂源县韩旺村支教,成为村里唯一的小学老师。 面对村子偏远落后贫穷的现状,最初他的内心也曾难过,但看到乡亲们、孩子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他的心被深深刺痛,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涌上心头:宁可一辈子留在这里,也要让孩子们有学上,帮他们走出大山。 凭着这样的信条,他从青年时期到耄耋白发,把一颗永恒的爱心全部融入蒙山沂水。 为提高教育质量,他自制28种教具,晚上摸黑翻山越岭到学生家里补课,1955年,面对其他学校升学率不足10%的现状,他教的应届毕业生全部升入中学。1965年,他被调到张家坡中学一干就是15年。恢复高考后,他年年送毕业班。为更好地照顾住校生,他搬进男生宿舍,每天午休时间翻山越岭到家里帮助学生拿饭。 1980年,高考临近,父亲病重,为了高考在即的学生,他毅然决定不回去尽孝,让同样备战高考的小儿子替他回去。他对儿子说:“农民的孩子苦读多年,命运就指望高考,而你吃国库粮,考不上还可以就业!” 1982年秋,沂源成立了一所特殊学校城关二中,108名学生全是落榜生,李振华任校长,他提出“转化一名后进生与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一名优秀生同等重要”等理念,经过努力,毕业成绩跃居全县前列,成为全市初中学校的旗帜。 无私奉献,用爱心资助贫困学生 沂源县曾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乡亲们生活不富裕,孩子上学成为最大的困难。李振华多次放弃进城、回南京、转行、提干的机会,倾尽一生无私奉献、扶贫济困、回报社会。 从支教的第一个月起,他坚持50年每月拿出工资的四分之一资助贫困学生。退休后,将半生积蓄和国务院津贴全部捐出,设立“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资助贫困生1.24万人,奖励优秀教师、优秀学生5300多名。2009年后,每月只留500元作为基本生活费,其余全部捐资助学。70年来,累计捐款160万元,直接资助贫困学生2400多名。 在他的感染下,不少被他资助过的学生也走上捐资助学道路。“淄博好人”唐守贵,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工作那天起,26年间直接资助孩子60多个。“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任纪兰,义无反顾选择到李振华曾工作过的小学执教助学。 老骥伏枥,耕耘不辍尽洒余热 如今86岁高龄的他,仍耕耘不辍,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炽热情怀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 1997年,他设立“振华青少年思想疏导热线”,帮助290多名问题青少年疏导心结、重拾自信,帮助50多个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发生转变。他牵头组建“五老”志愿者队伍,争取社会资金960余万元,倡导发起大型公益活动,联系省内外260多名企业家与贫困生结对。他协助成立“振华公益使者—希望小屋志愿服务队”,带头捐建“希望小屋”。他还义务兼任31个单位的政治辅导员、顾问和名誉校长等职,在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作事迹和理想信念报告3400余场,听众达百万人次。 李振华的精神是沂蒙山区道德高地上的一面旗帜,在他的感召下,助人为乐、敬业奉献成为沂源各行各业的行动标杆,带动更多的人奉献社会、崇尚文明,涌现出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200余人。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