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崇尚英模 持久学习英模 | |||
| |||
来源:淄博日报 作者:汪利平 4月20日,省委主要领导到沂源县,看望慰问“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朱彦夫,认真倾听朱彦夫讲述参战和奋斗经历。朱彦夫的事迹深深激励着大家,在全社会上掀起新的一轮崇尚英模、学习英模的高潮。 朱彦夫出生于1933年7月6日,14岁入伍,参加了攻打兖州火车站、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上百场战役战斗。他10次负伤,3次荣立战功。在吴淞口战斗中,火线入党。1950年11月底,朱彦夫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悄悄进入朝鲜东北部的长津湖地区,包围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长津湖地区是朝鲜北部最为苦寒的地区,当年又是50年一遇的寒冬,许多年轻的战士被冻死在战场上。12月,在争夺250高地的战斗中,朱彦夫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与敌人激战三天三夜,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守住了阵地,最后全连官兵仅剩下他一人。 在敌人的狂轰乱炸中,他的头部、胸部、腹部7处重伤,肠子流出体外,当时就昏死在阵地上。昏迷中的他,吞下了自己被炸出的左眼球。在经历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后,失去四肢和左眼的朱彦夫竟奇迹般地醒了过来。1956年冬,他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特护待遇回乡。 回到家乡后的朱彦夫,看到乡亲们生活仍然比较贫困,决心带领群众努力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他拿出自己的抚恤金,建起了全公社第一个农村图书室;他亲自担任老师,办起了夜校,帮助村民提高文化素质。 1957年春,被张家泉村8名党员一致推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朱彦夫,在数九寒天,带着大伙找水源,打机井。沂蒙山区十一月的天气非常寒冷,打了20多米的水井不出水,他非要下到井底去看看。当人们把他从井下拉上来的时候,冷水、血水、汗水交集,把他的假肢和断腿硬生生地冻在了一起。 凭着这股韧劲儿,从1957年春到1978年,朱彦夫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使张家泉村一跃成为全县第一个有拖拉机、最早实现水浇田过半、全镇最早通上电的村,村民人均收入始终保持全镇第一。 为了搞好革命传统教育,不辜负战友的嘱托,朱彦夫下决心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来。 不会写的字,他就查字典,靠着仅有0.3视力的右眼,整整翻烂了四本字典;不会写,他就学名著,先后苦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100多本中外名著;没有手,他就独创了写字的“三种姿势”:“衔笔跪书”“断臂抱书”“绑笔腕书”。 靠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不屈的精神,朱彦夫用了整整7年时间,2000多个日日夜夜,用坏了500多支笔,写了近千斤稿纸,终于在1996年7月出版了33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之后,再经过两年多的艰辛努力,他又创作完成了24万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 朱彦夫先后荣获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首位时代楷模、人民楷模、全国道德模范、中国消除贫困奖感动奖、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等称号,被誉为“永远的战士”、“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当前淄博大力弘扬朱彦夫同志迎难而上、战天斗地、奋发进取、勇夺胜利的宝贵精神,营造崇尚英模、学习英模的浓厚氛围,凝聚起奋进的强大力量。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