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民居代言 沂源最后的渔鼓艺人

发布日期:2020-10-20浏览次数:字体:[ ]

来源:淄博日报  作者:张厚新


“龙争虎斗几千年,汉高祖手执三尺剑,高祖要把咸阳进,路过门前一架山……”近日,沂源县悦庄镇82岁的渔鼓艺人徐德云,又在村里的古民居庆和堂前开始了渔鼓说唱。

徐德云早年间是远近闻名的渔鼓艺人,他57年前开始学习渔鼓,说唱生涯断断续续有55年的历史了。这次的说唱,是他作为庆和堂代言人而特意准备的。


庆和堂是悦庄镇踅庄村清末杜熙成兄弟五人的老宅,历经了160多年的风雨,虽然有些破败,但是古色古香的砖雕、青砖灰瓦的二层小楼神韵犹在。


2012年,庆和堂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更成了村里的标志性建筑。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这个古建筑,成了村里干部们心头的一件大事。徐德云得知这事后,就自告奋勇要为庆和堂代言,把古民居,也把渔鼓艺术更好地宣传出去。

徐德云当年学艺,拜师在临朐县寺头镇道沟村,学成后他带着师傅赠送的鱼鼓回到沂源老家,正式“出道”,在周边集市演出。他第一次登台献艺,就赢得了师傅和听众的高度评价和喜爱。

不断的表演过程中,徐德云越加领悟了鼓书的各种说唱技巧,他下功夫精通熟读古书,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完善,把故事说得声情并茂、淋漓尽致,观众们听得如醉如痴。

渔鼓是全国26个曲种之一。相传它始自唐代道教的一种劝善方式,后来演变成历史小说、典故的载体,早年间颇受百姓喜欢,据统计,当时光是沂蒙老区就有3万左右的渔鼓艺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渔鼓迎来艺术繁荣时期,在十里八乡,听徐德云说书,成了那个时代人们业余生活的一大享受和期盼。徐德云说:“1979年之后,在南麻集河滩里开山会,一人收2分钱,我一天能收50块钱……”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电视等普及,渔鼓这门非遗技艺日渐式微,如今在沂源只有徐德云一人能说唱渔鼓了。徐德云也曾带过徒弟,但是这门技艺对学徒的要求很高,出路却越来越窄,他的徒弟也只好放弃了说唱。“没法养家糊口,这徒弟也坚持不下去啊。”徐德云很无奈地说。

不过,“渔鼓”这门说唱艺术毕竟广泛流传于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徐德云先后被沂源县曲协、淄博市曲协吸收为会员,2019年,徐德云的渔鼓艺术还入选了淄博市级非遗项目。

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徐德云却没放下钻研自己的技艺。前些天,村里举办葡萄节,老人创作了村里种植葡萄的唱词在台上说唱,赢得了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村委会主任杜明德对老人编撰的曲词十分赞赏:“你给村里编的渔鼓唱词太好了,把咱村里发展葡萄产业遇到的故事唱得明明白白,大家伙儿都听恣了。”

我们期待,“渔鼓”这一古老的民间曲艺艺术,能够古为今用,在当今社会中充分体现它的艺术价值。

链 接:

渔鼓又称道筒、竹琴,是源于道情的一种传统民间说唱艺术形式,流行于湖北、湖南、山东、广西等地区,常用于戏曲表演。

渔鼓道情源于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南宋始用渔鼓简板伴奏,元明以来流传益广,与各流行地区民间俗曲相结合形成各自不同的曲调。演唱内容以历史传统与民间故事为主,宗教色彩日渐淡薄。因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渔鼓”,流行于山东境内的统称“山东渔鼓”。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