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④|贫困户领上工资,村书记发起幸福的“愁”

发布日期:2020-01-23浏览次数:字体:[ ]

       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

       编者按: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今年春节期间,大众网·海报新闻连续第11年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全体编辑、记者将继续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大众日报创刊80周年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进一步锤炼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联合中共淄博市委组织部、淄博市扶贫办,聚焦“脱贫攻坚”,展现淄博干部群众一鼓作气、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

  时间:1月20日(腊月二十六)

  地点:沂源县南麻街道浇花泉村

  大众网·海报新闻 记者 张雪

  1月20日,早上7点,杜海凤裹上新做的棉袄,顺着水泥小路挨个把8个大棚的自动卷帘机按开来。

  帘子掀到顶,棚里和棚外一样亮堂,她知道,老张头要来了。

  8点,72岁的张富先扛着铁锹钻到了芦笋大棚里,锄锄草沟沟壑,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这是家住沂源县南麻街道两名贫困户如今家门口就业的真实写照,也是浇花泉村依靠芦笋产业项目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芦笋大棚俯瞰图

  芦笋大棚

  “日子有盼头不?”“红红火火,可好哩!”大寒到顶端,日后天渐暖,农历腊月二十六,沂源县浇花泉村的42个芦笋大棚里,一株株芦笋破土而出,村党支部书记徐祥玉站在田埂上,和刚出大棚的村民们拉起家常来,“咱这芦笋,30公分的就得割喽,一斤卖个二十七块,不成问题!”

  吃得饱,穿得暖,过得好,乡村振兴战略像东来的暖风,给这片大地注入了蓬勃的生机。浇花泉——一个位于沂河南岸的省定贫困村,如今靠着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摘了穷帽子。

  2018年,浇花泉村抢抓南麻街道扶持省定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引进了易管理、劳动强度少的芦笋种植产业,13个扶贫大棚拔地而起。

  一方绿油油的芦笋,不仅厚植了当地生态,也让贫困群众腰包鼓了起来。

  望着村里一片片马上要收成的大棚,徐祥玉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他说,去年以来浇花泉又靠着积极争取来的南麻街道整合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项目,流转土地160亩,吸引村村户户土地入股,现在村集体领办合作社,通过投资分红带动了全街道贫困户就业增收。

  徐祥玉与记者交流

  “来,闺女,尝尝咱的芦笋,可甜哩。”没等大伙儿从坡上下来,72岁的贫困户张富先就一手拄着铁锹,一手把刚割下来的芦笋递了过来,浅绿顺直的嫩茎,青绿整齐的鳞芽,用手掰开,可见肉质绿白如翡,细腻紧密,凑近一闻,丝丝清甜的气息,沁人心脾。

  这笋,用当地的话说就是,真不孬!

  “这老大哥。”徐祥玉看着如今精神气十足的张富先,笑得直摇头。徐祥玉说芦笋大棚带动村民就业中,共有3户贫困户,其中年龄最大的张富先大爷,今年72岁,2016年因病做过胃切除手术,老伴也因病做过两次手术。老两口年龄大,无法外出务工,只能在家门口找些轻松的手工活作为生活来源。

  张富先

  张富先的小农房里挂起了猪肉和蚂蚱

  自从村里建立芦笋大棚后,张大爷靠在大棚割芦笋做农活,每天收入70元,现在年收入达到一万五千元以上,“自从咱有了这芦笋大棚,年龄大也能照样赚钱了,日子,越过越好了。”说着张富先大爷便要招呼着我们去他家里坐坐。

  放下铁锹,说走就走,家住村东头张富先比我们早一步到了家。大门堆笋篮,天井挂猪肉,铝锅里的大蒸包热气腾腾……腊月二十六,张富先的小农房里已经年味十足。

  “大娘哩?”“这不刚蒸上包子就出去串门了。”房子不大,但花花草草养了大半个屋,张富先握着徐祥玉的手,吐露出了在大棚前不曾说出的感激,“政策好,村委书记带着大家过上了好生活,咱们很满足。”

  产业园

  42个大棚横贯整个浇花泉,村头2个村里40个,形成了江北最大的芦笋产业园,年产量可达30万斤,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支部领办合作社,托起了强村富民梦。

  临近年关,芦笋开始收割外销,但徐祥玉又有了幸福“愁”。愁的不是产品销不出去,而是现在的芦笋供不应求。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