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磊 本报通讯员 张琦 刘元忠 临近10月,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近千亩的桃林,部分晚熟品种的桃树果实累累,枝头挂满了黄里透红的鲜桃,漫山遍野弥漫着诱人的桃香,一派丰收的景象。 “每年从5月中旬直到10月均有鲜桃陆续成熟上市,亩产从3000斤至7000斤不等,当下正是黄金蜜桃和寿桃的采摘季,鲜桃正成为咱农民致富增收的新法宝。”沂源县西里镇党委书记高列文介绍,目前西里镇拥有桃树2万亩,有早熟、中熟和晚熟等二十多个品种。 作为朱彦夫的家乡、“蜜桃小镇”西里镇位于淄博市最南端,被专家确定为中国北方最适宜发展果品生产的地区之一,是江北最大的中华寿桃生产基地,素有“中华寿桃之乡”的美誉。如今,“西里牌”中华寿桃被认证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5000亩中华寿桃园被评为省级中华寿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寿桃远销江苏、浙江、上海、福建、湖南等多个省市,同时出口到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 说起“西里桃”,就不能不提起朱彦夫。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粮为纲”时,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特护待遇,选择回乡继续为民服务的朱彦夫就看准了发展“林果经济”这条路。在当初制订村庄“十年规划”时,他力排众议,着意引进花椒、柿子、核桃、蜜桃、苹果等经济作物。如今,张家泉村原先光秃秃一片的山头,都已改造成“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树环绕”的“花果山”,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7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近年来,西里镇做活“桃文章”,充分利用桃花、桃木资源,深入挖掘“桃文化”,把桃花加工成桃花茶、精油,桃子成熟了搞采摘、做果脯,老化桃木制作工艺品,桃树根做成根雕,形成了一条特色“桃文化”产业链,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金链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