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为党 一心为民
——“人民楷模”朱彦夫系列报道·忠诚篇

发布日期:2019-10-18浏览次数:字体:[ ]

       

        记者 刘磊 通讯员 杜希伟 报道 10月1日,朱彦夫佩戴“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奖章拍照留念。

    本报记者:刘磊 本报通讯员:张琦

    来源:大众日报2版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10月11日,一场雨后,天气渐凉,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的山路薄雾环绕,漫山的青色有些泛黄,路边的野花在风中摇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拼来的,我们要时刻深怀感恩之心。”已是耄耋之年的朱彦夫虽然饱经风霜,但话语之中、眉眼之间,依然流露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
  在朱彦夫家里有一样东西,他视若珍宝,那是他在战场上荣获的3枚军功章。在他看来,军功章不仅包含着对军旅生涯的回忆,更是党和人民给予的最高奖赏,它像一面镜子,照射出革命战士对党忠诚的深度和纯度。
  童年苦难的岁月,家仇国恨,在他的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抗争的种子。1947年,年仅14岁的朱彦夫参军入伍,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等战役战斗上百次,至今他的头部、背部还残留有弹片。解放上海时,16岁的朱彦夫只身炸毁敌人3座碉堡,身负重伤,荣立战功,火线入党。
  “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准备一次性把自己献出去。”朱彦夫曾在作品中写下这样的文字。
  1950年冬,抗美援朝战场,朱彦夫所在部队经过浴血奋战,成功拿下了二五〇高地。来不及休整,他们就接到命令:死守高地。
  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中,炮弹像雨点般砸在高地上,朱彦夫和战友们舍生忘死,在没有后勤补给和弹药补充的情况下,硬是打退敌人十多次进攻,但也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战士们一个个倒下。到第三天,仅剩的朱彦夫也被手榴弹炸昏,重伤倒在阵地上。
  昏迷中,朱彦夫觉得还在与敌人战斗。他越打越渴,越打越饿,一块黏糊糊的血肉顺着鼻梁滑到嘴边,他本能地一口吞了下去。彼时的朱彦夫哪里知道,他吞下去的竟是自己的眼球。
  失去四肢和左眼的朱彦夫想到死,但连死的能力都没有了。冷静后的朱彦夫很快重新燃起了斗志。“身体虽然残废了,但我的心还是完整的,我要用一颗火热的心报答党和人民。”朱彦夫说,为了死去的战友,也必须活下去。
  “当干部,就是要把心掏给百姓,以心换心,群众才会信你、认你。”1957年,回到家乡带领群众建设家园的朱彦夫,开始了另一场“战斗”。当时,张家泉村原来的党支部班子涣散,两年内换了3任书记,也没能带领群众走出困境。朱彦夫上任后,通过抓班子、强建设,村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1973年夏天的一个早晨,一场瓢泼大雨从天而降,路冲毁车不通。从博山采购架电材料回来的朱彦夫,掏了掏身上所剩无几的钱,只好雇了头毛驴返回沂源。由于山路高低不平,朱彦夫两只残臂抓不住缰绳,好几次从驴背上摔下来,倔强的他又一次次爬上去。当走到博山与沂源交界的松仙岭时,赶驴人实在不愿意送了,朱彦夫只好拄起双拐,一步步往前挪。赶驴人不忍心,又追上来问明底细。当他得知这个没有手和脚的人是在为村里架电奔波时,马上把毛驴拽到朱彦夫身边,将他送回村里。
  7年间,朱彦夫跑油田、去上海、闯西安、下南京……先后79次外出,行程7万多里,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备齐了价值20多万元的架电材料。1978年12月,全长10多公里的高压线路跨过一道道山梁、一道道沟壑,终于接到了村里。
  时至今天,朱彦夫都清楚记得,通电那天,张家泉村村民都守在电灯下,眼瞅着,守了整整一夜。
  担任村支书25年间,朱彦夫忙忙碌碌为村里办事,他的家曾是村里的识字班课堂、免费医疗所、村委办公室;他没吃过群众一顿饭,上级每月分配给他的白面、红糖,他也总要分一些给四邻八舍的老年人和五保户。
  朱彦夫有抚恤金,是全县唯一吃“国库粮”的村支书,可他家里也会时常连盐都没钱买。因为他把微薄的抚恤金用作村里的发展基金、慈善基金。这些钱,当年是乡亲们公认的救命钱。
  在日常生活中,妻子陈希永总是想方设法从自己嘴里省下粮食,留给老人、丈夫和孩子,每年青黄不接时,她经常要靠吃野菜、啃玉米芯、吃槐树叶子等充饥,因为长期吃,眼睛肿得只剩下一条缝。
  靠着“打铁先得自身硬”的坚定信念,张家泉村支部班子真正锤炼成了一个团结奉献、为民务实、敢打硬拼的战斗堡垒。
  “老书记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也是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心头。”张家泉村村委会主任刘文合说。
  眼下的张家泉村,玉米堆满了墙根,苹果挂满了枝头,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村民的脸上!朱彦夫心里始终装着村里的父老乡亲,村里的父老乡亲也始终挂念着他。
忠诚,首要的政治品德 ——谈“人民楷模”朱彦夫事迹的时代意义
  □ 本报评论员 孙秀岭

  绝对忠诚,是一种更为无私、更为可贵的忠诚,是共产党员对党的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
  一个向朱彦夫同志学习的热潮,正在齐鲁大地兴起。
  许多人在学习中思考:这位四肢全无、失去左眼、头部背部还残留着弹片、腹部有严重刀伤的特残军人,在其重伤致残后的漫长岁月中,忍受着比常人多得多的痛苦,经受着比常人多得多的磨难,艰苦跋涉,不懈追求,每一步都留下了坚实的人生足迹,是什么支撑着朱彦夫走过了艰难却又辉煌的历程?
  是一个共产党人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的绝对忠诚,是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忠诚担当。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诚是人的一种优良品质,一个人对亲人、朋友、组织都应做到忠诚。但与这些忠诚相比,共产党员对党的绝对忠诚,是一种更为无私、更为可贵的忠诚。对党绝对忠诚,是共产党人的首要政治原则、首要政治本色、首要政治品德。朱彦夫奉献给我们的,不只是带领村民的创业史,也不只是用赤心用生命写成的《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更是对党的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这,正是他能够做到自觉奉献人生的精神源泉,也是他战胜重重困难和挑战的强大力量。
  忠诚,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战争年代,为祖国、为人民,朱彦夫英勇战斗,冲锋在前,不怕流血牺牲,多次受伤立功。和平时期,朱彦夫以重残之躯,带领群众建设家乡,创业致富,用坚定的信仰和对党的忠诚,树立了基层党员干部为党增光、为国出力、为民造福的良好形象。绝对忠诚,表态容易做起来难,平时容易特殊时候难,一时容易一世难。学习朱彦夫,就要像他那样,以最虔诚、最执着、最经得起考验的忠诚,守住那份初心和承诺,肩负应有的使命和责任,以实际行动书写忠诚为党、一心为民的精彩华章。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