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困扰我们大半年的问题,法院不到两个小时就解决了。”近日,在沂源县人民法院纠纷风险评估工作室,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员工房某感慨道。 据了解,该公司在商品房销售中,有4名购房者迟迟不支付剩余购房款,房某作为公司代理人来法院立案,要求4名买房者支付剩余购房款和逾期违约金。法官对纠纷进行风险评估时,发现逾期违约金数额较大,意识到这是案件的焦点和症结所在;在争取公司一方同意的情况下,打电话与4名被告进行沟通,讲明法律关系和法律后果,耐心疏导、说服购房者支付剩余购房款,房产公司放弃违约金。 4起纠纷诉前就得到了化解,得益于沂源法院正在推行的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改革。近年来,该院平均每年受理案件6000件左右,全院员额法官仅有42名,每名法官平均办案数量达到150件。为促进案件化繁为简,该院创新出与群众细算亲情账、信誉账、时间账、经济账、风险账“五笔账”纠纷风险评估机制,探索出风险评估、繁简分流、全程算账、多元化解“四位一体”的纠纷预防化解模式,实现了简出效率、繁出精品的目标。 建立纠纷风险评估体系,搭建矛盾化解“过滤网”。设立专门纠纷风险评估工作室,群众咨询立案时,通过对纠纷进行风险评估,帮助群众找准纠纷风险点,稳定、疏导群众的思想情绪,调整群众心理预期,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实现诉前疏导、分流和化解。3年来,共风险评估各类民商事案件13522件,98%以上的群众怒气得到了消减、情绪得到了缓解,主动表示选择成本低、解决快、最适宜的纠纷解决途径。 完善案件繁简分流体系,搭建矛盾化解“效率网”。探索建立民商事案件类型化法官团队,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流程运作,在科学、精细的考评机制下,案件审判质效得到大幅提升。全院服判息诉率平均保持在95%以上,连续多年位居淄博市基层法院前列,上诉发回改判率每年都在2%以下,保持全市基层法院最低。 建立多元解纷体系,搭建矛盾化解“联调网”。推动县委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负责对政法系统疑难复杂案件、涉法涉诉信访纠纷的总体指挥、调度和督办,法院4名法官入驻中心,使大量矛盾纠纷导出有序、导入顺畅。2015年以来,在所有委托人民调解的案件中,通过“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方式化解1329起,占62.5%。立案前大量纠纷在人民调解员手中有序运转,极大缓冲了立案登记制带来的案件数量不断攀升趋势,缓解了法院的办案压力。 “繁简分流”改革实现了所有风险评估案件三分之一在诉前疏导、分流、化解;立案后的案件三分之二左右在庭前、诉中调解或速裁;仅有三分之一的案件进入精审程序。“下一步,我院将以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为龙头,刑事、行政、执行案件跟进推动,提高司法生产力,让群众在司法案件中有更多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县法院院长戚发俊表示。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李楠 杜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