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燕崖镇双泉村党支部书记刘宝吉:
当代“愚公”43年移“穷”山

发布日期:2018-11-29浏览次数:字体:[ ]


         双泉村三面环山,山多石头多,出门就是坡。
  改革开放前,双泉村山高坡陡、土地瘠薄、水路不通,村民用水要“东西担五庄,南北挑两乡”,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如今的双泉,村富民强,是全市知名的林果专业村,是“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山东省文明村庄”、“省级旅游特色村”。
  双泉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农村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一个缩影。被誉为“愚公书记”的刘宝吉,就是巨大变迁的见证者、亲历者,更是践行者。
  “怎样才能让双泉摆脱‘穷根’?古有愚公能移山,如今咱也能造地!”1975年9月,刘宝吉上任沂源县燕崖镇双泉村党支部书记时说。
   挥锨抡镐、手搬背驮,刘保吉带领村民抠土垫地垒石堰。“从1975年开始,治理山水林田路,寒冬里,天不亮就开工,晚上在村里点十几个气灯挑灯夜战,干到腊月二十九是常态。”刘宝吉回忆道。
  他领着村民用时5年,整成了800亩土厚堰高、能排能灌的倒流水梯田。
  刘宝吉也因此被称为“愚公书记”。
  双泉村缺水,他就带领大伙漫山遍野找水源,连续打了20多眼井,但出水量都不理想。
  他大胆地制定了从离村子十几里地的白马河引水方案:先修一条200米长的引水渠道,然后通过三级电灌将水送到垂直高度168米的山上。这样一项工程需要投工25万个,建机房3座,铺管道350米,建渠道6.5公里,而且整个渠道都在半山腰的35度青石板上,对一个仅有300名劳力的小村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认准了的事就得克服一切困难干到底。”功夫不负有心人,清澈的泉水终于流到了双泉村的田间地头。2003年,聘请水利专家将三级提水改建为一级提水;2006年,完成8000余米管道铺设及节水灌溉等配套工程,现在双泉村自来水已经实现了“户户通”。
  造了一个“淄博红旗渠”。
  双泉村山多地少,靠传统农业只能够解决温饱,要想真正脱贫致富就必须发展经济林。“从开始种植花椒、桑树,到后来积极发展大樱桃、苹果等。”村里技术员杨纪明介绍道,一亩樱桃可收入三万多元。
  完成初步增收之后,村委决定发展乡村旅游,而摆在村委面前最大的障碍就是交通问题。
  要想富先修路。
  1999至2008年,用时十年,沿着经济林新修、硬化经济路7条,达12公里,通开了到山顶的4公里经济路,并把村内2.5公里街道进行了全部硬化,为村里发展乡村旅游打下良好的交通基础。
  山绿了,路通了,村民也富了。如今的双泉村,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放大优势发展写生旅游,走出了一条治山整地、改善生态、美化环境、净化心灵的新农村生态示范村建设新路子。
  2018年,刘宝吉被省委评为“担当作为好书记”、记三等功。“村干部就像雁群里那只头雁,只有作风正、本领硬,整个班子拧成一股绳,工作起来才有力度。只有干部带好头,群众才会有奔头。”刘宝吉把这话经常挂在嘴边。
  从上任那天起,刘宝吉就以身作则,对村干部严格要求,村务、财务定期公开,保证了工作的透明度和开放度,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村民有解不开的疙瘩都愿找村干部谈谈,有过不去的难关就想找他们帮帮。
  作为在大山里土生土长的一名老党员、老支书,刘宝吉43年如一日,心系双泉,艰苦奋斗,与改革同行,与时代同行。

                                                                            来源:《淄博日报》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