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沂源时讯>基层动态

让沂源红苹果“自由成长”自然红

发布日期:2017-09-29 09:59:18浏览次数:字体:[ ]

  

  “听说县里举办苹果适时采摘,让苹果‘自由成长’自然红,提高果品在市场竞争力,产好果、卖高价,这样的培训班我喜欢”。9月26日上午,南麻街道红花峪村苹果种植大户张学放下碗筷就背上“书包”,在秋风细雨中骑上摩托,直奔县果树中心在田间地头举办的2017年秋季果树管理培训班。
  众所周知,“沂源红”苹果获封“中华名果”,这一“国字号”殊荣,充分证明,沂源红苹果不但沂源56万民众酷爱,全国人民更是厚爱有加,百看好看,百吃不厌,爱不释手,陪伴左右。随着区域品牌建设,苹果种植成为了果农增收的重要保证。但是近几年来,苹果的生产与管理方式粗放落后,加之抢收抢摘制约了产业发展。
  我县以特有的山区气候、优良的自然生态,被专家认定为我国北方最佳果品生产区域之一,全县各类果品达70万亩、年产10亿公斤,其中,苹果30万亩、年产6亿公斤,建成了全国首个有机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沂源有机苹果生产标准被确定为山东省标准,是“全国果品生产百强县”“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
  金秋时节,南麻街道沟泉村中以科技示范园里,树上挂满了果实,园里弥漫着果香。面对丰收的景象,园主张伟颇显喜悦:“公司拥有300多亩苹果基地,全部采用了矮砧短枝和立架密植栽培,行距大,株距小,密度大,在修剪、除草和病虫害防治上实现了机械作业,采用了水肥一体化新技术;管理简便,省工省时省力;产量高了,品质也好了。两年生果园商品果亩均产量达3000公斤以上,优质果率达85%以上;实现节水约70%、节肥约80%,亩均降低人工约3000元。”
  “近年来,为了探索苹果产业发展新动能,推进苹果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转型发展,实现产量提高、质量升级、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沂源成功探索了集合多项现代栽培技术的苹果‘现代矮砧集约栽培模式’。因为一行行苹果树,直挺挺的,形状颇象一面面墙,被果农通俗的称为‘篱笆墙栽培模式’”。县果树中心副主任齐海山介绍说,
  沂源聘请山东农大、青岛农大、果树研究所、省果茶站等单位的果树专家,建立了山东第一个“现代果业专家大院”,作为专家技术指导和试验基地;与省农科院合作,设立了苹果博士工作站,建设了苹果技术孵化平台,开展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
  实践证明,通过多年的试验,全县成功探索出一套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解决了苹果栽培与管理的瓶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果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果型正、果面红、糖分足、果味浓、口感好的苹果受到消费者的普遍追捧,特别是苹果的甜度和果面着色度成为消费者评价苹果品质高低的首选指标。目前,晚熟苹果普遍存在过早采摘、果面不红、糖度不足、口感不好的质量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县果品的市场销售和美誉度。为切实解决因苹果过早采摘造成的以上问题,占领国内外高端市场,提高沂源苹果的知名度,落实农业供给侧改革,在全县广泛
  开展苹果适时采摘、提高果品品质创优活动,大力推行苹果适时采收技术,坚决杜绝早采现象。果面着色度要达到80%以上,含糖量达到14度以上,果实生长期满170-190天。在阳历10月5日左右、昼夜温差达到10度以上时摘袋,10月20日以后分期采收,10月底采收基本结束,即在霜降后到立冬前采收完毕。
  果农“点菜”,专家“下厨”。进入9月份,县果树中心改革办班的老传统,派出专家巡回各镇办举办多种形式的
  培训班,突出苹果适时采摘、提高果品品质的主题,按需授课,先后在大张庄、南麻街道,张家坡、中庄、西里、燕崖等镇办举办6场培训班,1100余人受训,普遍受益。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