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里镇:输血变造血 蝙蝠峪真正“变富裕” | |||
| |||
沂源县西里镇位于沂蒙山区腹地,是“沂源红”新品种发源地,也是全国首个“时代楷模”朱彦夫同志的家乡。全镇现有人口5万人,耕地5.1万亩,贫困人口5486人。 “以前的时候,我和其他村民一样,种苹果和桃,收入很少,家里还有小孩上大学,现在好了,我不出家门,就在村里的养鸭棚里打扫打扫卫生,一个月还有1000多块钱的收入,到了年底还有分红,这日子是越过越敞亮啊!”来自西里镇蝙蝠峪村的贫困户宋希富开心地说道。 蝙蝠峪村是省级贫困村,下辖蝙蝠峪、彭家场、涝洼、南山共4个自然村,308户,840人。2016年以来,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和第一书记刘发德的帮扶下,这座藏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庄,以党建为抓手,合作社为纽带,创新发展思路,勇于变革,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蝙蝠峪特色的脱贫新路。 刀刃向内,敢于断腕,脱贫之路啃下了“硬骨头” 面对新的发展环境,蝙蝠峪村党支部存在党员年龄老化、村干部文化程度低、村两委分工不清、思想观念陈旧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蝙蝠峪村的长远发展,削弱了蝙蝠峪村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在第一书记刘发德的指导和帮助下,蝙蝠峪村完善民主议事、财务公开等制度,通过制度规范村委工作,凝聚队伍;定期召开村两委成员工作例会和党员民主生活会,明确工作重点与思路,统一思想,汇集民智;培养年轻后备干部,熟悉村务工作,优化年龄结构;组织村两委成员到南鲁山镇北流水村、临沂市罗庄区等地参观考察,开阔视野,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为全村脱贫致富夯实了组织基础。 真金白银,敢出实招,脱贫之路凸显了“含金量” 贫困村之所以贫困,主要在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对村民的服务能力和带动能力弱,因此发展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是实现脱贫的治本之策。蝙蝠峪村大胆尝试,敢于创新,摒弃了原先大集体的做法,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成立了村级合作社——蝙蝠富民果蔬专业合作社,没有单纯将30万元省扶贫专项资金发放给贫困户个人,而是创造性地将其作为贫困户的入股资金用于生态养殖场建设,把“死钱”变成了“活钱”,这一举措得到了全村贫困户的大力支持。贫困户除了入股合作社的分红之外,还负责鸭棚的日常喂饲管理并从中获取工资。目前,像宋希富这样的参与鸭棚管理的贫困户共有101户177人,每人每月平均可收入1500元。预计到2017年归属于贫困户和村集体的收益可达60余万元。扶持资金作为贫困户入股资金按股分红为贫困户们带来了长期稳定收入,做到了足不出户就有收益,实现了真正脱贫,同时也增加了村民个人收入,解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实现了全体村民的“共赢”。 真刀真枪,敢于亮剑,脱贫之路攻克了“突破口”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人才是合作社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为了合作社的长远发展,蝙蝠峪村立足实际,以人才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充分发挥村内“能人”的带动作用,大胆在具备条件的专业户、冒尖户、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务工返乡人员、毕业回乡大学生、优秀团员等人员中发现人才,聘请为“书记助理”,借助他们的人脉优势、资源优势、经验优势,为脱贫攻坚出谋划策,让贫困户能够在学技术、学经营理念的同时,找准自身发展的新路子,把自己从低收入的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真正“摘掉穷帽”。 习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强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蝙蝠峪村通过给贫困户栽下“摇钱树”,养下“下蛋鸡”,变“输血”式被动脱贫为“造血”式自动发展,确保贫困户不掉队,实现了“双脱贫”目标,真正走上了变富裕的道路。 近年来,西里镇以深入实施“基层党建一镇一品”创建工作为契机,结合镇域实际,紧紧围绕“依托扶贫整村推进,力争让党支部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依托提升传统基础产业,力争让党支部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依托推广股份合作经济,力争让党支部在培育集体经济和精准脱贫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三条主线,通过以上率下、以点带面,共同让党员和党支部发挥作用,谋划出一条“党支部 +合作社+贫困户分红”产业扶贫新模式,力争“一年出路子,两年见成效,三年可推广”。2016年在各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已有15个项目落地收效,实现2002户3309人顺利脱贫。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