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流动博物馆深入基层 留住共同文化根脉

发布日期:2016-05-30浏览次数:字体:[ ]

  “山东古人类发源地,中国牛郎织女传说之乡,爱情文化发源地……”一个个闪亮的称号印证着沂源悠久的历史。淄博市沂源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杨中华在接受淄博“寻找乡村记忆 保护文化遗产”媒体行采访团专访时谈到,沂源县共有各类文物点273处,近年来,沂源县文物部门深入基层建立流动博物馆,留住沂源人民共同的“乡村记忆”。
  沂源文物不断代 文物保护达单位140家

  沂源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四五十万年前,“沂源猿人”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沂源被认定为“山东古人类发源地”;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被认定为“中国牛郎织女传说之乡”;除此之外,沂源还被誉为“爱情文化发源地”。

  杨中华说,经过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沂源县共有各类文物点273处,其中文物保护单位140处,包括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6处。沂源县域内曾在周、春秋、战国时期设有艾邑、浮来邑、盖县,东汉、晋曾建东安郡,隋设东安县……从早至四五十万年前的“沂源猿人”到近代的民俗器物,沂源境内相继出土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历史延续性强,几乎不断代。

  目前,沂源县共有馆藏文物6114件,其中珍贵文物达243件(套),沂源猿人头盖化石、西周铜方彝、商代铜铙等,成为沂源博物馆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

  流动博物馆进基层 拉近群众与文物距离

  除了久负盛名的“沂源猿人”遗址,沂源县还有距今七八万年的人类活动遗址——“上崖洞”和“千人洞”遗址,有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洞穴遗址——北桃花坪扁扁洞遗址,国保单位齐长城在沂源县境内有34公里,有龙山至汉代的东安古城遗址,有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的历史铭证——织女阁(洞),有唐代摩崖造像的唐山寺。沂源县坐拥如此丰富的文物与古迹遗址资源,官方有哪些举措来拉近群众和文物的距离呢?

  “沂源博物馆作为沂源县青少年第二课堂活动基地,多年来坚持做好馆内展览和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已成为常态性工作,同时,为方便乡镇青少年学生参观展览和了解沂源历史文化遗产”,杨中华所长在访谈中提到,“本着‘以文物为根本,以观众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全面开展‘流动博物馆,服务进校园、进社区’巡展活动,以图片展板的形式,分别到东里中学、东安村、县城驻地社区,开展沂源县文物普查成果展、东安古城出土文物图片展、旧石器图片展、古代民俗百图展、淄博市文物精品图片展、沂源县古建筑图片展等活动。让群众在图片的方寸之间感受、领略沂源的历史文化遗产风采,进而了解我们的家乡,了解我们的历史,留住我们共同的文化根脉。”

  多措并举保护修复文物 提升预防性保护能力

  文物保护与修复一直是大多数博物馆面临的问题,相关人才的短缺,更为文物保护修复增加了困难。“为科学保护我县出土的不同时期、不同质地的各类可移动文物,2012年和2014年,我们分别筛选了306件彩绘陶器和183件金属器物,战国时期的丝织品、竹木漆器和皮质文物,”杨中华所长介绍道,“分别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编制了保护修复方案并通过了国家文物局专家评审,其中陶质彩绘文物并被国家文物局列入2013年度—2015年度重点文物保护项目。”

  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自2012年以来,沂源县文管所分别委托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分别对齐长城核桃崮段、齐长城水泉溜西山段,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鱼台遗址、北桃花坪遗址、栖真观进行文物保护规划,其中齐长城核桃崮段保护方案已通过审核,批复资金已经到位,工程已进入招标阶段;齐长城水泉溜西山段、北桃花坪遗址的保护方案已上报,目前正在审核阶段;西鱼台遗址和栖真观的保护方案正在编制中。

  此外,以新博物馆建设为契机,沂源县文管所委托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制新博物馆预防性保护规划,针对文物库房、展厅的保存环境质量监测与调控,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对文物保存微环境实施有效地调控,完善馆藏文物微环境调控设施,提升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的综合能力。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