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的建议的答复(县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第58号建议) | ||
---|---|---|---|
索引号: | 11370323004223420J/2024-5481338 | 文号: | 无文号 |
发文日期: | 2024-10-17 | 发布机构: | 沂源县科学技术局 |
关于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的建议的答复(县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第58号建议)
周利缘、宋纪刚、刘欣、董娟、徐勤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作为全县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主管部门,2024年,县科技局坚持“以用为主、服务发展”人才理念,聚焦县域产业发展需求,优化科技人才发展机制,在高层次人才引育、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平台打造等方面,蓄势加力、攻坚突破,为全县高质量发展夯实科技人才支撑,赋能科创优势,加快培育县域新质生产力。现将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1、聚焦产业前沿,加速链接高端科技人才。一是探索构建产业引才联盟。整合县域医药、新材料等支柱产业优势,推动形成以药玻公司、华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的“引才共同体”,积极对接“大校大院大所”,2024年,引进高层次人才20名,申报重点人才工程18人次,其中10人次进入国家级评审,高效借智借力推动产业加速发展。二是探索实施市场化引才模式。深入贯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工作精神,全力夯实科技担当,全天候推进华源新材与山东省人才发展集团市场化引才合作,帮助企业引进5名以上海外尖端人才,全力推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火炬计划申报实现破题,并探索出一条县域企业可复制、可推广的市场化引才路径。三是建强用好科技副职工作团。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引才模式,帮助企业选聘一批优质高校专家教授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完善优化科技副总工作团运行机制,用好科技副职“才脉”资源,进一步拓展县域产业高端人才“朋友圈”。 目前,累计聘任“科技副总”36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36个,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2项。
2、瞄准企业痛点,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一是建立企业科技人才动态需求机制。坚持常态化入企服务,详细掌握县域企业技术、人才需求情况,定期更新需求台账,帮助企业“按图索骥”精准引才,推动“粗放式、同质化内卷”向“精准化、真需要招引”转变。累计走访企业130余家,征集梳理技术和人才需求30余项。二是坚持高位推进。发挥县领导带队引才优势,高标准谋划沂源县“一城多校”科技合作名校直通车-上海专场、广东专场等活动,搭建县内企业与同济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渠道,力争新促成项目合作意向10项以上。三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完善“企业当主角、政府搭平台、高校出资源”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鼓励企业通过“揭榜挂帅”、兼职短聘、技术入股等方式,与高校专家教授建立稳固合作关系,实现企业精准借智高效用才。
3、聚力成果转化,做强建优科创平台载体。一是实施高能级创新平台提质扩量行动。坚持分类施策、梯度培育原则,围绕国家及省市重点研发支持方向,立足我县实际,科学有序推动瑞阳制药、药玻公司、鲁阳节能、瑞丰高材等骨干企业,重组或建设省重点实验室。加快培育鸿源新材、博拓新材等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市重点科技创新平台。2024年,新建省重点实验室1家、市重点实验室2家。二是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用好哈工大政务实践基地建设经验,加快推进兴国集团与山东科技大学共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全力打造集成果转化、项目孵化、大学生实践等综合性多功能基地,推动山东科技大学更多科技成果在我县转化,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来我县实践锻炼。三是支持人才飞地建设。鼓励引导县内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借鉴瑞阳制药等企业科研飞地建设模式,在经济发达、高校密集的城市建设科研飞地,就地吸引和使用人才,弥补产业技术短板,实现“人才引进、科技研发在大城市,成果转化在沂源”,年内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项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优化工作举措,全力以赴抓好科技系统人才引育工作,力争各项目标任务实现新突破。
沂源县科技局
2024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