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沂源县实验小学《有关0的加减法》教学研究活动 | ||
---|---|---|---|
索引号: | 11370323493219886F/2022-5281033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2-09-30 | 发布机构: | 沂源县教育和体育局 |
活动时间 |
9.26 |
活动地点 |
一年级办公室 |
负责人 |
耿国娥 |
活动主题 |
《有关0的加减法》教学研究活动 |
活动目的 |
“有关0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三单元的第二个知识点。安排的教学内容有关0的加减法两块内容。在这之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1~5,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看图说出图意。0的加减法,是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0的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是初步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如何让孩子更好得认识0,对0的加减法又该如何进行更有效的教学。 |
||
具
体
过
程
|
主持人:“有关0的加减法”是第三单元的第二个知识点。安排的教学内容是有关0的加法和减法内容。在这之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1~5,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看图说出图意。0的加减法,是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0的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如何让孩子更好得认识0,对0的加减法又该如何进行更有效的教学。 耿老师:“0”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因为它表示一个也没有,所以不能提供直观、具体的数量与之建立联系,特别是“0”不仅表示一个数,还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线,受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的影响,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时从生活实际出发,尽量创设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为教学创设良好氛围。如通过小狗没有带礼物,没有礼物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的情境引出“0”。小白兔给朋友们准备了4根香蕉,吃了4根,求还剩多少根?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描述情景,提出问题,再请学生列式计算。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张老师:为了让课堂更有效,我们能否把课堂安排得更少一些?比如,本节课能否只安排0的认识更妥?0这个数字在10个数字中是比较难写的。初入学的儿童对数字的结构和笔顺不易掌握,有的学生往往把上、下、左、右位置搞错(如3写成ε)。另外,手指也不灵活,写0时,拐弯不圆滑,要写得整齐匀称就更难一些。因此,教学生写数字要作为一个重点。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按照一定规格写数字,养成书写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 刘老师: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些情境,能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规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掌握有关0的认识。(1)创设活动情境。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思维。课一开始,利用学生喜爱的、富有儿童情趣的小猴形象,借助“小猴吃桃”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原来有2个桃,吃了2个,盘子里一个桃也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这里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了2个问题情境:①鸟窝里有3只小鸟,3只都飞走了,鸟窝里还有几只小鸟?②左边荷叶上有4 只青蛙,右边荷叶上有0只青蛙,合起来有多少只青蛙?让他们得出一样的数相减等于0,任何数减0都等于任何数等。 申老师:我认为在教学一个数加零时和一个数减0时,可以同时出现,进行类比。计算出结果后再抛出问题“为什么一个数加0时和减0时得到的结果会是一样的呢?”这样同时比较一方面能突出0表示什么都没有的含义,也能使孩子多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这个规律,从而不局限于只用0~5这些数字来列算式。还可以渗透到100、1000、或者用字母、用图形来表示这样的规律。既拓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又把将来的知识融会贯通,体会到数学知识是一个整体,它无处不在,乐趣无穷。 陈老师: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现在的孩子那么聪明,加之在幼儿园里的学习,他们对"0的加减法"知道多少呢?课前我们应该进行了解,再从学生的基础出发,让学生在连续的故事中巩固加减法的含义,借助故事理解计算的结果。之后,放手让学生想出说出很多的算式及算式结果,再概括总结"0的加减法"的规律,这样充分展示孩子的能力,使他们自主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
||
成果 |
《有关0的加法》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信息窗是呈现的是小朋友在树下观猴的情境,教材中呈现了大量的数学信息,通过图中的两棵大树上的桃子数量来学习有关0的 加法的学习。 教学目标: A类 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计算0的加法。 B类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C类 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出示野餐全景图。 师:花果山里热闹极了,小朋友也来这里野餐,和小猴们成了朋友。请同学们找一找:图中都有哪些信息?你愿意讲给大家听一听吗?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预设:左边的树上有4只小猴,右边的树上有2只小猴;左边的树上有6个桃子,右边的树上没有桃子……(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二、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师:根据我们找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1:一共有几个桃子? 预设2:一共有几个同学? 预设3:一共有几朵花? 预设4:一共有几个书包? 三、合作交流 解决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师:两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桃子? 预设:左边树上有六个桃子。 师: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预设:6 师:右边树上没有桃子我们怎么表示呢? 预设:用0来表示。 师:0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表示没有。 师:我们怎么解决“两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桃子”? 学生尝试解决并用自己的学具进行演示。 四、班内交流 归纳总结 0和任何数相加还得那个数,任何数和0相加还得那个数 五、自主练习 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计算关于“0”的加法的数学问题。你还有哪些想法和收获呢?请说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