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沂源县荆山学校荆山“小先生” | ||
---|---|---|---|
索引号: | 11370323493219886F/2024-5423820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4-05-15 | 发布机构: | 沂源县教育和体育局 |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陶行知先生的一首《小孩不小歌》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思想。荆山学校全体教师“用爱助力每名学生成长”,让每名学生“用心成就最美的自己”,提出了“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先生制’模态创新实践研究”,旨在赓续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思想,基于儿童立场,发展儿童天性,倡导“人人都是小先生”,让教育回归学生,从生出发,以生为主,回归生本。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敢于站上讲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全体师生平等沟通,交流思想,营造开放、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课堂上“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让学生在“教”和“学”的双重互动中完成知识的获取、理解、应用、实践过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小先生制”不仅仅指学校教育中儿童作为“小先生”,更包括生活中的“小先生”,因为学习并不单在学校里,家庭中,社会上,生活中……,时时处处,人人都可以成为荆山“小先生”。
一、家庭“小先生”
为了增强学生自信心,我们首先策划了家庭“小先生”行动计划。让每一个孩子学做家长的“小先生”,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听。
一开始,许多孩子站在父母面前不会讲,有的讲着讲着自己不会了,这时候父母会和孩子交换角色,父母讲孩子听,有时候都不会,他们就记录下来,第二天再请教老师。就这样,孩子们在每天的讲述中,逐渐找到了自信,从不敢说到流畅地讲解,家庭“小先生”成了孩子们和父母每天的必修课。
家庭“小先生”就好像是一根根流动的电线,把学校与家庭连成一体,彼此往来,彼此交流,真实地连通出教育的电流,碰撞出教育的火花,激活了教育的潜在力量。
二、课前“小先生”
我们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组织“小先生”讲学,不仅锻炼了学生能力,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前“小先生”班班都有自己的特色。
一年级三班是每天课前分享读书内容,每天两名“小先生”上台分享。参与分享的同学都会在前一天晚上做充分准备,有的是将分享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有的直接录下来让老师进行指导,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的成长看得见、摸得着!班里小陈同学,原来见谁都不说话,课堂从不回答问题,现在不仅见面打招呼,而且还成了一名出色的“小先生”。
一年级四班每天课前进行故事分享,小先生们的故事精彩纷呈,绘声绘色,准备充分,人人是参与者,个个是评价者,一学期下来,孩子们不仅收获了充足的阅读量,而且人人成为善讲会说的故事“小先生”了!
三、组内“小先生”
组内“小先生”就是指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开展“小先生”互助讲学活动的“小先生”。合作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素养,在推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努力构建基于“小先生制”下的小组协作学习模式。
在日常教学中,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导致在统一教学进度下,有的学生知识掌握得很快,有的学生理解不透。教师不能面面俱到指导每一个学生,也做不到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单独辅导。通过“小先生制”小组协作学习,学得快的同学带动学得慢的同学,同时,学得快的同学在教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知识的巩固和复习,成员之间在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组内“小先生”们为了更好地“即知即传人”,常常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积极主动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激发了学生再学习的动机,形成了学习的良性循环。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学习便会建立在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从而建立在毅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四、课堂“小先生”
组内“小先生”的运作让课堂“小先生”应运而生。学生经历了组内合作学习后,各组推荐出课堂“小先生”在全班展示交流。课堂 “小先生”走上讲台,对老师的要求更加高了。教师必须在备课时预设种种生成,在课堂上捕捉“问题”,引导“小先生”教学,在关键环节适时引入适时点拨引导。老师们逐渐成为学生课堂学习中平等的协作者、真诚的对话者、理性的诊断者、适切的引导者和优秀的服务者。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心灵与心灵沟通交流。“小先生制”让学生在沟通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将知识与思想相互交流传递,在传递与交流中相互得到提升与发展。
五、管理“小先生”
管理“小先生”就是指在班级管理中引入“小先生制”,主要体现在采用班干部的细化与任用方面,班主任根据班级事务设立多个管理岗,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采用自荐和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任命管理“小先生”。比如早读小先生、午练小先生、眼保健操小先生等,在管理中接受同学的监督,并在班会课上由学生进行评价并给予奖惩。每周一轮换,让更多的同学加入班级管理当中,锻炼自我管理能力。这样就在班集体中创设了一种人人管人、人人被管、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良好氛围。
“小先生制”活动中,学生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是教育主体也是教育客体,在教人中教己,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任用,有效实现了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