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教育和体育局
标题: 沂源县燕崖镇中心小学劳动教育
索引号: 11370323493219886F/2024-5445493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11-06 发布机构: 沂源县教育和体育局

沂源县燕崖镇中心小学劳动教育

发布日期:2024-11-06
  • 字号:
  • |
  • 打印
燕崖镇中心小学劳动与综合课程课程体系建设方案(试行)
一、课程研制的背景与依据
(一)研制背景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 2020
年 3 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的深入实施,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更高要求。沂源县教学研究室深
刻认识到当前劳动教育在县域内面临的诸多挑战,如资源分配不均、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体
系不健全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沂源县地处山东省中部,淄博市最南端,是沂蒙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地理位置
和深厚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沂源县独特的教育资源。地方特色农耕文化、饮食文化、传统文
化、红色文化等特色鲜明,需要传承和发扬。以《意见》及各级对扎实开展劳动教育的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沂源县教
学研究室决定从县级层面出发,自主研发并构建一套符合县域实际、科学有效的“劳动与综
合课程”体系,旨在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精细化的任务分解和多元化的资源整合,摆脱
当前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确保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规范化和高质量开展。
(二)研制依据
本课程体系的研制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特别是《意见》中提出的关于劳动教育
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确保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课程研制过程中,充分调研了沂源县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师资水平、教学设施、学生特
点以及地域文化资源等,确保课程内容既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又能够紧密贴合县域教育实际,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课程内容的实
践性和跨学科综合性,通过劳动项目的实施,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增长知识、提升技能、锤
炼品格,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性,为未来的课程优化和升级预
留空间,确保课程体系能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完善和发展。
综上所述,沂源县“劳动与综合课程”体系的研制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与政策导向、县
域教育实际与需求、学生核心素养与全面发展以及教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考虑而进行
的。这一课程体系的建立,将为沂源县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沂源县教学研究室2
二、课程目标
沂源县“劳动与综合课程”体系,在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意见》精神,并紧密结合
县域教育实际的基础上,确立了以下四大核心目标,旨在全面促进学生成长与县域劳动课程
落地:
(一)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针对沂源县独特的地域特征、生态环境、文化底蕴及红色资源,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
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项目与综合实践活动,构建“1+N+W(1+N)”课程体系。此体系旨在增
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确保学生在县域内各学校都能全面、均衡地参与劳动教育与综合
实践活动,满足国家规定的课时要求。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的全
面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地方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二)强化劳动教育实践,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课程体系紧密围绕《意见》中的劳动教育指导思想,旨在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深入培
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我们强调课程
的实践性和跨学科综合性,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劳动项目与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
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价值、享受乐
趣,从而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保障课程高质量实施
课程体系的研制与实施,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宝贵的机会。统一的课程内容更有利
于开展全县劳动专业培训与交流,加深教师对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提升其专业
素养和课程实施能力。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学经验与资源的共享,推动县域内劳动
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提升,为课程的高质量实施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四)创新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成长
通过定期评估与反馈课程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确保其适应教育改革发
展的需要。同时,我们倡导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理念,鼓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评价
和改进过程,实现教学相长。通过评价体系的创新,我们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同时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专业成长动力,为县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沂源县教学研究室3
三、课程内容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贯彻《意见》的指导思想,将“劳动与综合课程”作为全县自主发
展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体系的建立旨在从县级层面出发,将任务群分解,协助
学校解决资源匮乏、师资紧张以及校级课程体系建设等难题,确保劳动教育、综合实践与校
本课程能够真正从课表落实到课堂,实现课程开设齐全、课时充足、实施有效的目标。要求
为平均每周不少于 1 课时劳动教育,跨学科综合实践不少于 1 课时。通过这一课程体系的实
施,我们期望能够逐步形成一套既基于国家课程要求,又贴合沂源县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劳
动教育“1+N+W(1+N)”课程体系(目前首先进行的是小学学段的试点研究,下图为沂源县
小学劳动与综合“1+N+W(1+N)”课程内容框架图)。
“1”指优化整合并立足我县实际条件的国家基础劳动课程。我县将围绕小学生的日常
生活,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构建具有学段纵向进阶特性和内容横向关
联性的课程体系,着重强调实践性和跨学科综合性的劳动项目内容。
“N”强调依托县域内的生态环境、中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开发跨学科的劳
动项目,旨在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落实课程标准中关于结合家乡实际选择内容的要
求,使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劳动价值、体验劳动过程、收获劳动成果,实现以劳育人的目标。
“W”(week,即劳动周项目)设立固定的劳动周基础项目,其内容同样采用“1+N”的
形式进行组织。“1”表示每个学段的一个年级共同前往同一所实践学校开展统一的实践活
动,而其他年级则在全县范围内统一开展同一个劳动项目。“N”则表示各学校可根据自身
的场域条件、经费状况等实际情况,从备选目录中另选 1 项或多项或根据学校特色确定为每
学年的劳动周具体项目,特色开展劳动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