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沂蒙精神 永做强军后盾——记我市“山东省第十二届十佳兵妈妈”荣誉获得者刘华

发布日期:2021-08-06浏览次数:字体:[ ]

来源:淄博日报  作者:毕研华 李传修

7月30日,省妇联、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军区政治工作局联合举办的山东省第十二届“十佳兵妈妈”颁奖会在济南举行,沂源县大张庄镇双山村村民刘华荣获山东省“十佳兵妈妈”荣誉称号,是我市唯一一个获此荣誉称号的兵妈妈。刘华代表山东省第十二届“十佳兵妈妈”在颁奖会上发言。

沂源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时代楷模朱彦夫”从这里踏上了革命道路,老一辈革命家陈毅、罗荣桓、粟裕以及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都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沂源这张红色名片,一直激励着刘华和家人爱党爱国爱军爱社会主义。

1995年,刘华随丈夫来到双山村安家落户,儿子张明珠是家里的“掌上明珠”。那时她一边照顾年迈的公婆,一边教育儿子,给儿子讲革命故事、唱红色歌曲,教育他要爱党爱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每当听到村里老辈人口传的沂蒙红嫂救助八路军战士、朱彦夫浴血抗美援朝战场等英雄故事,刘华就讲给儿子听。张明珠在红色故事的熏陶下,从小就立志要当兵保家卫国。2014年,在淄博电子工程学院就读的张明珠正好赶上春季征兵,他积极报名,经过严格的政审、体检,光荣地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战士。

至今刘华都清楚地记得送儿子远赴西藏参军的场景。2014年9月8日早上,刘华和一家人强忍着心中的不舍,目送唯一的儿子身披大红花登上远去的列车。她和儿子约定每个周末通一次电话,这是儿子服役期间,刘华最期盼的事情。

有一次接到儿子的电话,电话那头,儿子轻声抽泣起来,随后向妈妈诉说着对部队训练和高原环境的不适:4800米的海拔,长期驻扎在荒郊野岭搭建的帐篷中,高原反应让他呼吸困难,头昏脑胀;因为气候干燥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他的嘴唇干裂,脸上脱皮,皮肤灼伤;高寒的环境让他手脚都起了冻疮,巨大的昼夜温差让他持续发烧;如此恶劣的环境,每天还要坚持高强度的训练,手掌和脚底都磨出了水泡,整个身子骨就像散了架似的。儿子的描述让刘华的心揪得生疼。

“妈妈,我真想变成一只小鸟,翅膀一挥飞回家。”当时刘华心里一惊,儿子不会是要打退堂鼓吧?刘华耐心听完儿子的哭诉,对他说:“儿子,男子汉大丈夫流血流汗不流泪,既然选择了去当兵,再苦再累也要坚持,绝不能当孬种。”“要对得起人民子弟兵的光荣身份,不能做让自己后悔一辈子的事啊。”“想想当年南岩民兵英勇抗日,誓死保卫家乡的故事,想想朱彦夫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双手、双脚和左眼,依然拖着残躯带领乡亲们战天斗地、脱贫致富,靠着坚强的意志用残臂著书、挑战极限。”几个小时地劝说,儿子的心结终于打开了。

之后几次的通话,刘华都尽量疏导儿子的低落情绪,渐渐地他也适应了高原的环境和部队的生活。听到儿子保证扎根边境,守护祖国大门的铿锵决心,她从心底里感到欣慰。

转眼,儿子走进军营已经三个年头了,有了第一次探亲的机会。一天傍晚,听到有个声音在喊“妈妈!妈妈!”,刘华顺着喊声望去,家门口站着一个又黑又瘦的小伙子:黝黑的脸膛上布满了脱皮的痕迹,两腮的高原红泛着与年龄不符的沧桑。要不是穿着军装,说啥刘华也不敢相信这就是她的儿子。虽然黑了,但挺拔的身姿、坚定的眼神,丝毫没有了当年的稚嫩。刘华一把抱住儿子,心疼地抚摸着儿子冻伤的耳朵和布满冻疮的双手。哪个当娘的不心疼儿子,瞬间刘华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下来:“瘦了,但结实了。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儿子探亲结束回到部队,刘华的生活恢复了平静,她又开始期待周末的电话铃声。可是不知什么原因,一连3个月没有接到儿子的电话,刘华慌神了,满眼满脑全是儿子的身影。

3个月、90天的煎熬。2017年11月15日,天气异常寒冷,中午12点21分,手机响了。电话一接通刘华就大声吼道:“你怎么一直不来电话,快把妈妈急死了!”“中印边境形势紧张,我主动请缨到一线,当时任务急,部队有纪律,所以才没跟家里联系。妈妈,我现在回来了,好好的。”这是儿子作为军人的责任和担当,听到儿子这么说,刘华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6年来,张明珠以超强的毅力出色地完成了高原训练和边境守卫任务,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集体三等功”一次,获得“备勤驻训先进个人”、基层标兵等荣誉称号。2018年,张明珠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保送到海军航空大学学习。2020年6月学习期满,成为一名少尉军官。

刘华,一个普通的山村农家女,一个普通的兵妈妈,更是一名沂蒙精神的传承者,她用柔弱的双肩担起了孝敬父母、教育儿女的家庭责任,用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成为儿子戍边卫国的坚强后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强军梦贡献了自己微薄的力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