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沂源:寒冬里感受民生温暖

发布日期:2019-01-16浏览次数:字体:[ ]

    编者按 2018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大众日报创刊8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这是总书记对全省新闻工作者的嘱托和要求。为更好地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激励广大编辑记者牢记使命,情系民生,扎根基层,投身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的火热现场,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牢记总书记嘱托 做新时代记录者”专栏报道。敬请关注。
  1月10日,寒冬腊月。
  背负着总书记对山东党报的殷殷期望和嘱托,记者驱车走沂源。
  沂源,沂蒙革命老区。战争年代,这方山水见证了大众日报的创立和发展。去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大众日报创刊8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希望大众日报始终把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弘扬沂蒙精神,加强改革创新,为鼓舞大众、团结大众、服务大众作出新的贡献。
  沂蒙精神,是全省党报的价值内涵和导向引领,也是沂源人民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期脱贫攻坚发奋图强的强劲动力。
  穿行在乡村田野,走访着山里人家,记者深深感受着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扶下,老区困难群众在寒冬里的点滴冷暖,感受沂蒙精神在这方热土上的发扬光大。
  在鲁村镇李家泉村,记者走进贫困户刘建祥刚搬进的“周转房”。这是一个独家小院,三间宽敞明亮的新房,还有独立卫生间,用着抽水马桶和太阳能,水电煤全部由村里供应,生活条件一下高了一大截。见人来,老刘的高兴劲儿掩饰不住:“连家具也是政府给配的,这不跟城里人一样了吗?日子好了,心气顺了,老伴的气管炎也轻了。”
  让贫者有其居。为破解困难群众危房改造资金、土地和房屋利用率低等诸多问题,沂源县因地制宜,探索实施了“周转房”精准扶贫新模式。政府统一建设,集中安置,房屋产权为村集体所有,可随时根据房屋使用情况和贫困群众申请情况,对住户进行动态调整,循环使用。目前全县通过“周转房”的方式已安置贫困户400余户。
  在南麻镇许村,记者走进孔凡军干净温暖的家。老孔今年50多岁,下肢瘫痪,重度残疾。他享受着国家低保,残疾补助等,一年有6400元的收入,衣食无忧。这还不够,村里还有人定期来帮他整理庭院卫生。他也勤快,把居家收拾得整洁利索,赏心悦目,“现在国家政策好。我身虽残疾,但活得舒心。”
  镇妇联主任任艳华介绍说,现在每个村都建起了志愿服务队,定期到特困家庭帮助清扫卫生,还可作为公益岗位吸纳贫困户志愿者,上门清扫一次获得25元补助,一周一次,自食其力。各村还评选“美在家庭”示范户,挂牌公示,引领风尚。任主任说:“环境改变人。家庭洁美,倡导是一种阳光向上的生活态度,让困难群众有尊严地生活。”
  采访中,困难家庭和帮扶干部之间融洽和谐的干群关系,让记者印象深刻。当年革命老区党政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场景在当下沂源基层乡村生动呈现。
  齐爱美,县民政局派驻中庄镇耿庄村驻村工作队队长。记者见到她时,她正一家家地串门跟贫困老人照相合影。为此,她专门请了摄影师,为老人们置办了唐装,“村里共有38家贫困户,大多是孤寡老人。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陪伴,精神抚慰。我准备把和每家的合影做成绢丝挂历,过年时挂上,让老人看着高兴。”
  在村里,齐爱美可是每家老人眼中的“亲闺女”。每天跟老人们泡在一块,谁有个头疼脑热的都记在心里。每次从县城来,她都专门提个小包,捎来一些常备药,为老人们应应急。每次入户走访,老人们就拉着不放手,跟她说不完的话,然后把特意留着的山果什么的往口袋里塞。86岁的许敏花老人说:“小齐这闺女又贴心又疼人,这是我这辈子啥时修来的福?”
  沂源的冬天格外冷,但农村群众家家炉火旺。
  这温暖的背后,是全县9800余名扶贫干部的倾情奉献和辛勤付出。县扶贫办负责人对记者说,为方便管理,县里对每个扶贫干部都进行丁丁考勤。数据显示,有位扶贫干部一周的在岗时间竟长达87个小时。“吃住在村里。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这是扶贫干部的工作常态。”
  群众冷暖挂心头,一枝一叶总关情。火热的基层实践,也为记者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生动的新闻素材。沂源县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党报的批示精神,也为基层宣传工作定好了基调,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系大众,聚焦民生,深接地气,扎根基层,以高质量的宣传工作激发老区人民干事创业的壮志豪情。

  返程的路上,记者偶遇南鲁山镇常务副镇长唐文学,他正陪上级环保督查组到企业现场督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将扎实践行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在发展民生的同时,也要守护好生态沂源,美丽沂源。”

                                                                            来源:《淄博日报》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