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冬日农闲增收忙

发布日期:2016-01-14浏览次数:字体:[ ]

  阅读提示
  忙完“三秋”,农民们迎来了悠闲的冬季。然而,沂源县的农民却一点也不松懈,在农闲时节忙增收。“消水蒜黄”、柿饼等果蔬特色农业繁荣,民俗产业为农民开辟了致富新路;许多农民还趁着农闲忙学习,增强致富本领。
  特色农业效益好
  冬季的田野里一片荒凉萧条,但沂源县大张庄镇的蔬菜大棚里却是春意盎然。一垄垄蔬菜青翠欲滴,韭菜、青椒、辣椒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呈现出一幅盛夏时节才有的丰收景象。“冬天地里没活,我就把主要精力放在这几棚反季节蔬菜上。人虽然忙点累点,但春节前后,就能有几万的进账呢!”近日,一位农民自豪地对记者说。
  悦庄镇的“消水蒜黄”效益更是好。今年,沂源金源泉蒜黄合作社理事长宋以广投资20余万元,在悦庄镇消水村建起了占地面积3亩共70个蒜黄池的蒜黄种植大棚,实现了蒜黄种植的车间化、规模化,提高了蒜黄种植的产量和品质。据了解,该种植大棚年产蒜黄60万斤,销售收入预计将达到120多万元。
  悦庄镇“消水蒜黄”生产基地位于消水河两侧,分布在悦庄镇境内的东消水、西消水、中消水和北消水4个村,总面积达2000亩,8000余畦,年产蒜黄12800吨,总产值5120万元。2012年,“消水蒜黄”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淄博市名优蔬菜称号。近日,悦庄镇“消水蒜黄”又被成功纳入淄博市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库。
  霜降过后,沂源县5万余亩柿子红了,农民们忙着采摘柿子经过手工刮皮、吊晒后加工成柿饼,他们加紧对柿饼进行分拣、装箱,将柿饼远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这也成为了秋冬沂源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目前,沂源县已形成了以果业加工、营销为主的“红色产业”,蒜黄种植的“金色产业”和粉制品、桔梗加工的“银色产业”等20多种增收产业,多彩产业扮靓了农民冬闲增收。
  多样民俗产业忙起来
  一到冬日,妇女们卸下犁锹,坐下来围绕当地民俗产业创业增收。
  近日,在悦庄镇光花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妇女们的手指飞快地穿梭在一根根编草间,不一会儿,一个草编手提包就已见雏形。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冬季“人闲”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劳动力转移,悦庄镇广泛搜集用工信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以光花工艺品有限公司为龙头,进一步扩大草编加工生产户,力争今年全镇草编从业人员达到5500人,冬季3个月从业人员人均可增收1000元。目前,在全镇已转移3060人的基础上,再转移150人,使全镇富裕劳动力转移率达到90%以上。
  而东里镇福禄坪村的妇女们则聚在一起,你穿针,我引线,一双双绣满各式吉祥图案的鞋垫在女人们灵巧的手中诞生。当地的鞋垫产业年产值可达500多万元,带动人均增收2000元。
  随着新年的临近,沂源县的中国结、红灯笼等节庆饰品产业迎来加工、销售的黄金时节,从业农民加紧生产满足节日市场供应,这些具有浓郁喜庆气息的节庆饰品远销各地。
  冬闲时节也使马扎加工业迎来加工生产的忙碌时节,农民们积极利用废旧木材和木材下脚料发展马扎加工产业,所加工的各类马扎销往全国各地市场,实现冬闲增收。
  目前,沂源县已形成了刺绣、中国结、工艺马扎、鞋垫加工等民俗产业加工村100余个,从业人员达到1万余名,所加工的各类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学习农技忙“充电”
  技术是致富的根本,冬季农闲时节沂源县各镇村的教育站点内热闹非常,农民对科技知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冬季管理是一年中重要的环节,涉及到树形调整、挂果量的调节、土壤结构、土壤肥力、病虫害预防等综合性技术。下面我从深翻施肥、冬季修剪、清洁园地、病虫综防四个方面给大家介绍有关知识要点。”2015年12月3日,在沂源县张家坡镇下河疃村“沂源红”苹果示范园,镇农技服务人员正向种植户讲解冬季果树管理技术,果农们听得津津有味。
  很多农民纷纷表示,他们都会趁着冬闲时节来到这里学习科技知识,交流致富信息,农技培训都已成为农民们农闲时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今年,沂源县农业局继续开展冬春农民科技大培训活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活动从2015年11月25日开始,到2016年4月30日结束。活动期间,全县重点组织农技人员开展“田间课堂”培训,职业农民能力拓展讲堂,主推技术、主导品种应用技术光盘发放,蔬菜安全技术专项等培训活动,实现县、镇、村三级科技服务联动,户户得到技术服务。目前,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近年来,沂源县通过以会代训、进村办班、集中讲解、现场指导等方式,积极举办果树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动物疫病防治等技术培训班,培育了大批“田秀才”、“土专家”。沂源县还将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的各类人才作为骨干,根据专长重点培养。
  “通过培训学习,掌握了有机果品种植技术。我家的苹果通过有机改良,效益增加了20%。”张家坡镇下河疃村种植大户赵大爷说,“希望镇里以后趁农闲举办更多的农技培训班,让我们的种植技术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高。”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