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有了“线上村史馆” | |||
| |||
12月26日,全省首个齐鲁文化大模型创新性应用“记忆沂源——村村有村史”智能体上线启动仪式在沂源县举行。自此,沂源县467个村借助《记忆沂源》丛书电子数据库和VR/XR技术,构建起了“记忆沂源”线上村史馆。 《记忆沂源》丛书包含“乡村篇”“行业篇”“开发区篇”“小三线建设篇”,共计22卷、2000多万字,2000余幅图片、1000余个音视频。丛书编纂中,突出各村、各镇不同特色,做到一村一篇、一镇一卷、一卷一品,留住了乡村根与魂,是沂源县历史上首次系统编修镇村志略,形成推进文化自信“沂源实践”的生动案例。 在编纂过程中,全县5000多名编修人员走访了2000多位老干部、老军人,发现了大量历史古迹和有价值的古书、古物品、老家谱、地契等文史资料800多件(册),使《记忆沂源》丛书每个细节都做到可追溯、可复盘、可问责,确保全面系统、真实准确。丛书荣获山东省政协优秀文史书刊一等奖,编纂工作被评为淄博市政协工作创新案例、全县十佳改革创新案例。 作为全省首部全媒体志书,《记忆沂源》丛书实现了扫码听书、扫码看视频,使丛书从无声变有声,从平面变立体,从静态变动态。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唤起乡愁记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 丛书一经发布,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山东省图书馆、省档案馆争相收藏。北京大学教授徐寒为丛书题写书名。山东大学教授任相宏高度评价,认为该书提供了更加全面、翔实、系统、权威的资料,对于提升沂源开放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扩大对外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河北省、河南省以及东营、潍坊等地的政协、党史办纷纷到沂源学习编纂经验。 《记忆沂源》丛书,全面、真实、客观记录了沂源的发展历程,总结提炼了沂源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增强了全县人民的文化自信。 在同时进行的《记忆沂源》编纂总结会上,沂源县相关领导对编纂工作突出贡献者进行了表扬,并举办了“红色文化”专题讲座。(来源:淄博晚报 刘伟)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