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沂源县第一中学2023—2026年综合发展规划 | ||
---|---|---|---|
索引号: | 11370323493219886F/2023-5400223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3-10-28 | 发布机构: | 沂源县教育和体育局 |
沂源县第一中学2023—2026年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规划的依据
一、学校概况
沂源县第一中学创建于1956年,占地472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14个,学生5700人,教职工533名。学校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省级规范化学校、省教学示范校、淄博市重点高中。
二、发展基础
(一)发展优势
1、外部环境优势。一是地域文化优势。我校地处鲁中腹地的沂源县,“自强不息、崇尚气节、经世致用、厚德仁民”的齐鲁文化与“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力量源泉。二是各级领导的关心、社会各界的关注、人民群众的期望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力。
2、内部发展优势。一是学校文化优势。学校六十多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优秀的学校文化,形成了“团结、奋进、严谨、求实”的优良校风,“方方面面讲规范、项项工作创一流”的办学传统成为学校发展的强劲精神动力。二是办学条件优势。现代化的校园、先进的设施设备为学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搭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科学精细的学校管理创设了良好的学校发展环境,精良的师资队伍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二)发展机遇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对学校办学改革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政策遵循,为学校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提供良好机遇。
2.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大规模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模式,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质量提升机制,全校师生对学校发展、教学质量提升都充满信心和激情。
(三)主要挑战
1.新形势下,学校如何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科学、规范、高效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健提升,是学校面临的新挑战。
2.高考改革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育教学,需要深入探索和积极实践。
3.当前形势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家长、社会对学校发展盲目性与学校内涵发展之间矛盾是困扰学校发展难题。
(四)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机制需要创新。面对新变化、新要求,学校的管理体制、评价机制跟进不够。
2.教育教学理念需进一步更新。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3.教师的业务能力亟待提升,教研教改还不够深入,教育教学存在粗放环节,还不够精细、规范和高效。
4.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落实还不够。
第二部分 规划的目标与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发展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念,大力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推动学校优质特色发展。
一、办学目标
继承和发扬学校办学的优良传统,以“办现代化学校、育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守正创新,卓越发展,努力把学校办成“办学理念先进、教学质量一流、学生素质优良、办学特色显著”的优质高中。
二、育人目标
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
三、办学理念
筑基建名校,群山出高峰,从每一名学生抓起,筑牢学生培养底盘,从整体抓促,先有高原,再有群山,高峰自然凸显。
实事求是,符合规律。向效率要质量,向规律要质量,向科学要质量,尊重学生发展实际,关爱每一名学生,静待每一朵花开。
第三部分 规划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举措
坚持党建引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做到党建的理论学习与教育理念深度融合,以党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深度改革。
一、德育工作
(一)健全机制 完善保障
1.加强学校德育队伍建设。开展全员德育心育技能培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高班主任德育水平,三年内班主任校级优秀率达到60%。实行育人导师制,师生结对子,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名成长导师,建立导育关系,开展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生涯指引等活动,确保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合格率100%。
2.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以家长驿站建设为依托,通过家庭教育咨询大集(目前咨询已有两千多人次)、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搭建学校家庭教育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同时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3.拓宽社会育人渠道。发挥地方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国防资源的育人功能,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境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建立社会、学校协同育人机制,加强与社会的双向互动,通过学校宣传平台向社会传递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凝聚社会力量,共同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二)遵循规律 层层深入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系统推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教育的基础上,高一年级以生涯规划教育为主,高二年级以内化教育为主,高三年级以自我教育为主,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生命意识、法制意识,促进学生文明习惯养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每位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三)创新方法 提高实效
1.挖掘学科德育资源,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发挥思政课引领作用,打造学生思想高地。充分发挥科学、人文等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发挥体育、艺术、劳动、心理健康等学科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高雅的审美情操和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
2.依托德育研学基地,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带领学生到朱彦夫教育基地、李振华事迹展馆、618战备电台等地方教育基地开展体验式、沉浸式实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组织学生到孔子故里、尼山圣境等儒家圣地开展研学活动,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学生到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游学,领略先进文化,培养爱国情怀。
3.打造社团活动品牌,发挥活动育人功能。构建学生自主德育模式,发挥社团主阵地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德育的主人。不断开发新型社团,重点打造学校品牌社团,力争三年内学生社团参与率达90%以上。丰富社团活动,规范活动组织,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得到充分锻炼。
二、课程与教学工作
围绕“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完善质量评价”的总体思路,实施质量三年提升行动,实现“一年出成效,两年有突破,三年创品牌”的目标。
1.树立生态质量意识,向符合规律要质量。不走“逼压靠”的路子,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发展实际,突出学科教学核心素养,关爱每一名学生,静待每一朵花开。
2.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向提高效率要质量。聚焦课堂转型,以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指向,进一步明确高考由考试评价工具到全面育人载体的转变,由“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由“以纲定考”到“考教衔接”的转变。建立“课前预习与检测、课上任务驱动教学、课后反思与提升”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助推课堂走向“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3.抓实教学各环节,向精细落实要质量。落实“八个精心”要求,优化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考试与评价等环节。优化集体备课,按照“自己主备、集体研讨、资源共享、二次备课”的路子,完善备课流程,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以落实“核心素养”为导向,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提高备课质量。优化作业管理,建立学生作业统筹制度,做好学科间的协调,合理控制作业量,打好团体战;鼓励布置分层、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所有作业做到精选、精炼、精讲。优化质量检测,提高命题质量,按照“三年一体化备考”思路,立足学生实际,精选精编试题,精准诊断分析,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完善教学策略。
4.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向科学管理要质量。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导,探索变革与新高考相适应的质量评价方案,建立“四评体系”:学生成长评价体系、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科组(备课组)团体质量考核体系、年级组发展性质量评价体系,合理确定评价要素和权重,做到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充分利用评价导向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攀升。
三、教师发展与教科研
牢固树立“教师为本”的发展理念,打造一支充满情怀、业务精湛、开拓奋进的教干教师队伍。
1.打造一支积极向上、充满情怀的教师队伍。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思想境界。二是加强师德建设,健立长效机制,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日常培训全过程。三是打造学校“家”文化,要想老师把学校当家,学校首先把老师当家人,切实帮助解决老师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增强教师归属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体活动,丰富精神生活;营造“勤奋、睿智、激情、超越”文化氛围,引导老师用心工作,为老师价值实现提供优质服务,让老师充分体验职业幸福。
2.打造一支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一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全员培训;组织教师外出学习每学期至少1次;选拨骨干教师到省内外名校跟岗学习,时间每学年不少于1个月。二是建立梯级培养机制。按照“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的业务发展主线,对教师进行分层梯次培养,三年10%的教师成为名师。三是打通教师晋升发展渠道。成立学科中心组,每个学科设学科中心主任1名,组长1名,助手1名,建立并逐步完善能上能下的考核激励机制,发挥学科中心主任、组长、青年骨干的示范引领和带动辐射作用。推进学科基地建设,3年内把历史创建为省学科基地,语文学科争创省、市学科基地,创建省特色高中。
3.打造一支问题导向、开拓奋进的教职工队伍。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意识,引导教师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围绕以“课堂、教学、学生”三中心,以《高中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实施路径探究》等9大课题为依托,引领老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以日益精进的态度对待日常工作,推动广大教干教师积极思考,悉心研究,力争三年内打造一支善科研、能攻关的“研究型”教师队伍。
四、管理体制与管理队伍
1.牢固树立“管理即服务”理念,决策高站位,运行低重心,管理走动式,服务近距离。
2.完善管理机制。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和新的发展形势,不断完善科学、规范、精细、民主、高效的管理机制。优化学校组织结构,建立“条块结合、双向评价”高效运行机制;优化年级组“有序竞争、合作共赢”的级部管理模式,细化管理单元,提高管理精度;逐步完善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和多劳多得、优质厚酬的分配机制,营造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发展环境。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有奉献精神,有较高教育科学理论水平,有创新意识,有创办现代化学校领导能力的专家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团队。优化干部年龄结构,逐步实现由老中青向中青年干部队伍转化,始终保持领导干部理念的先进性、思想的前沿性,确保干部队伍可持续发展。
五、办学条件改善
1.校园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实施操场改造工程,建设体育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体育锻炼场所。实施“清凉工程”,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安装空气能,为师生创设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实施环校路改造工程,增建停车场,加装车棚。建设教师、学生浴室,为师生提供优质生活服务。
2.教学设施完善提升。按照“分类推进,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学校实验室、通用技术、学生机房、图书馆、阅览室、艺术、体育、卫生保健、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室、劳动基地等设施,更换增添实验器材,优化教学条件。
3.校园环境美化提升。按照整体设计、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智泉、勤园、激情广场。落实“一草一木皆育人”的理念,做好学校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争创省级花园式单位。
4.校园文化建设提升。立孔子像,建校史馆,做好办公室文化、教室文化、寝室文化等建设,丰厚学校文化底蕴。文化建设和学科建设深度融合,新建物理科技园、化学科技园、生物科技园、地理科技园、历史文化长廊、英语角等,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三年规划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划分,落实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二、经费保障
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为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保障。落实“厉行勤俭爱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要求,勤俭办学,严控学校经费支出。
三、实施保障
制定具体的部门实施细则,教干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将学校规划层层分解到年级组、处室和个人。制订学校发展规划评估体系。把规划的各项任务分解到各学年度,制定相应的评估细则,每阶段结束时进行考核评估,确保目标如期实现。
沂源县第一中学
202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