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专家解读】《沂源县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年)》 | ||
---|---|---|---|
索引号: | 113703233130158447/2025-5531026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5-03-10 | 发布机构: | 沂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近日,沂源县人民政府正式发布《沂源县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作为立足沂蒙革命老区生态与文化禀赋的系统性规划,《方案》体现了沂源县对上级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以“文化赋能、生态为本、产业协同”为核心理念,创造性构建“全域布局、项目驱动、品牌引领”的发展框架,既深度对接山东省“山水圣人”旅游带战略,又凸显沂源“生态立县、红色铸魂”的独特优势。结合文旅产业发展规律与县域实践经验,我从顶层设计、业态创新、服务升级、民生服务四个维度解析其实践价值与优化方向。
一、顶层设计:擘画“全域统筹”高质量发展蓝图
《方案》提出的"一心一带四区"空间布局(核心城区+生态景观带+四大主题片区),是一次突破性的战略创新,既延续了山东省"山水圣人"旅游带的战略定位,又凸显沂源作为沂蒙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特质,形成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沂源更强调生态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例如将鲁山溶洞群、沂源猿人遗址等地质遗产纳入核心保护区,这种"生态优先"的顶层设计值得肯定。建议建立文旅资源数据库,对溶洞、古村落等资源进行三维建模与数字化保护。
二、业态创新:激活“文旅+”融合产业新引擎
《方案》对“业态创新”的部署,体现了从“单一观光”向“深度体验”的转型逻辑,具体表现为三大突破:一是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打造龙湾水乡、云中朱阿、龙子峪等特色乡村旅游片区,推动“文旅+农业”(如苹果采摘园、樱桃采摘节)、“文旅+艺术”(如朱阿村艺术活化乡村)等模式发展。二是红色旅游“深化内涵传承”:依托618战备电台、朱彦夫教育基地、万祥山红色记忆馆等资源,体现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的决心,为旅游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三是夜间经济“延展消费链条”:24小时餐饮店、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等规划,体现了对夜间经济的潜力挖掘,推动“白天观景、夜晚消费”的消费模式升级。 认为需警惕“文化符号简单堆砌”风险,关键在于“文化价值的深度转化”,开发系列化、场景化的体验产品,同时建立“文化转化评估机制”,对业态项目的文化原真性、游客参与度等进行动态考核。
《方案》对“服务要素”的部署,聚焦“便民、惠民、悦民”三大目标,构建起覆盖“行、食、住、娱”的全要素服务体系。推进三九路等旅游公路服务功能提升和旅游公共交通建设,构建“快进慢游”现代交通网。培育“沂源味道”美食品牌,构建“沂源真选”旅游商品体系,让游客“吃出记忆、带走风味”,有助于提升游客吸引力。推进“美宿+露营”、“美宿+房车”跨界融合,满足多元化住宿需求,体现了住宿新空间、新场景。推进演艺活动进景区、进节会,则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实现文旅活动向深层次、跨区域迈进。建议通过构建“科技+文化”双轮驱动模式,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内核,探索“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机制。
《方案》特别强调“服务标准化与人性化”——如推行“接诉即调先行赔付”制度,对宰客、欺客行为“零容忍”;开展“文化润源”惠民活动,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活动,让文旅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建议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建议组建专职执法队伍,常态化开展服务质量巡查;同时,强化游客满意度动态监测,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服务短板,针对性提升服务水平。
结语:
沂源县文旅融合方案展现了"守正创新"的改革魄力,尤其在红色文化活化、生态价值转化等领域具有示范意义。未来需在精准营销、科技赋能、制度创新三个方面持续发力,构建文旅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专家:山东桃花岛艺术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张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