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张先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快沂源县文化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县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局自收到建议后,对建议中所涉及的内容和问题进行逐条分解,认真研究,抓紧落实、解决。
一、推进文化设施建设,提升文化活动空间
一是推进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各镇(街道)开展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摸排调研,制定2023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计划,进行了任务分工,明确了18处“5+N”示范点、12处乡村戏台、12处农家书屋提质增效点建设以及130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升任务。指导督促各镇(街道)按照建设计划有序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建设提升内容,加大督导和指导力度,强化监督考核,实地调研,帮助指导各镇(街道)不断优化功能布局,合理利用场地和空间,加快推进文化设施建设,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场所和阵地。截至目前,完成15处“5+N”示范点、8处乡村戏台、10处农家书屋提质增效点建设,完成110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升。
二是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在燕崖镇桑家峪村建设峪尚乡村书房1处,借阅设施设备已安装到位,借阅图书已上架。书房面积约200㎡,分为成人阅览区、少儿阅览区两个阅读区域,配置阅览桌椅,自助借还机、图书杀菌机、大数据屏、借阅电脑等。2023年完成印象新天地阅读吧、悦府阅读吧、药玻阅读吧、斯玛特阅读吧、鲁山山泉阅读吧5家阅读吧建设,每家阅读吧阅读面积均在50㎡以上,配送图书500册,配备阅览桌椅。已组织开展元宵节有奖猜谜活动、最美阅读空间打卡活动、第七届沂源县读书朗诵大赛活动、教师节主题阅读活动、好书推荐活动等线上及线下阅读推广活动近80场,参与市民群众1万余人次。
二、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丰富文化活动内容
深入落实“文悦淄博”文化惠民工程部署安排,打造“幸福‘源’梦‘艺’起来”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采取“主体活动+系列活动”的形式,开展黄河大集、“淄在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三提三争 文润乡情”乡土文化人才调研、“让二十四节气文化活起来”“文艺五助”等主题活动30余场,激发基层文艺爱好者创新创造活力,激励他们自编自导、自演自赏。联合市文化馆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 冬春文化惠民演出季”活动10场。为期5天半时间开展了22场沂源县第七届业余文艺团队大比武品牌活动。围绕“开放、融合、创新”主题,开展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活动5场。不断加大文化惠民力度,以文促旅,先后承办第二十九届汇泉桃花节文艺演出、2023青岛啤酒美食节文艺演出、文化惠民送戏下乡启动仪式等活动,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多元化、深层次、全方位的文化需求。有序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送戏下乡和农村公益电影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创新完善监管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为确保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惠民活动切实落到实处,县文化和旅游局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一线工作法,加强调度督导,现场解决“5+N”示范点、农家书屋和乡村戏台等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问题,确保按序时进度完成年度建设目标;在文化惠民活动上不断完善监管机制,制定了“提前预告、现场督查、定期会商、跟进整改”四项机制,确保文化惠民活动送出实效,提升群众满意度,目前,已检查文化惠民活动200余场次。
四、强化交流学习,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文化驿站等阵地作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今年以来,重点实施了“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制定了“村民当主角 文艺赋活力”乡村网红大赛实施方案,开展乡土文化人才调研10余次,激发基层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情和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免费开放公益性辅导培训,长期开展形体美学、合唱培训20余期,开展“幸福沂源红”书画、非遗、辅导进基层30余场,为县检察院、县财政局、县农行等单位开展共建文艺辅导20余期。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推进非遗文化助学活动,先后开展“巧手剪纸幸福来”非遗课堂、“非遗剪纸进校园 传统文化润心田”“福娃灯笼制作”等活动8期,并以“沂展群文 源聚云上”线上形式,发布线上课堂22期,发布“品游淄博 云享文旅”线上展示8期,受益群众3万余人次。新成立文化驿站2处,进行了小舞台打造和空间布置、开展文化驿站艺术沙龙、文化驿站户外课堂进景区等活动20场。
最后,感谢您对文化工作的支持和厚爱,希望您继续关注文化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沂源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9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单位:县文化和旅游局 联系人:张岩 联系电话:3256106)
抄送:县委办公室 县政府办公室 县政协提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