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文化和旅游局
标题: 沂源县文化和旅游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索引号: 11370323MB28590621/2020-None 文号:
发文日期: 2020-07-30 发布机构: 沂源县文化和旅游局

沂源县文化和旅游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发布日期:2020-07-30
  • 字号:
  • |
  • 打印

417日,市委书记江敦涛到沂源调研,在走访贫困户李化禄时,提出了“要发挥好农村的乡土文化人才作用,积极培养文艺骨干,为建设美丽乡村增加活力”的要求。为抓好贯彻落实,我局组织人员对全县乡土文化人才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根据调查摸底情况,制定了《沂源县乡土人才培养方案》,并稳步推进实施,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基本情况

经过调查摸底目前,全县具有一定文艺爱好和艺术特长乡土文化人才共计270。主要特点:是门类多。调查到的乡土文化人才涉及乐器演奏、表演、文艺创作、书法、舞蹈、绘画、雕刻(泥塑、面塑)、摄影10余种门类。是接地气。创作表演的节目内容、形式具有乡土气息、灵活多变,语言通俗易懂、易于接受,能与群众产生共鸣。三是传声音。表演内容以传统戏曲为主,同时包括结合新政策进行的一些文艺创作,能够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党的好政策和农村新变化。四是传承强。乡土文化传播以个人兴趣爱好为基础,主要以传统样板戏表演为主,约占50%以上能够通过师承方式进行传播,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四是娱乐习惯于在本村文化广场开展文艺活动,群众之间较为熟悉,容易产生互动和共鸣,娱乐性强,能够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年龄大。50岁以上203,占75.2%30-5064人,23.6%30岁以下3,仅占1.2%是学历低。调查摸底的人中90%以上的只有小学文化,初中学历的仅有10%

二、主要措施

一、全面梳理分类,把人才起来。充分发挥镇(街道)文化站和村文化管理员作用,在原有文化人才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对全县文化人才进行系统梳理,应查尽查、应统尽统,根据不同文化种类、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地域单位,全县文化人才进行了详细资料登记造册建立完善了全县文化人才信息数据库,吃准摸透现有文化人才的发展现状以及困难和需求,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尤其是高度重视农村乡土文化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充分发挥文化理事会组织、协调、管理的作用,多渠道挖掘民间乡土文化人才,实现乡土文化人才的动态管理。目前,100余名表演、创作、书画、摄影等文化人才建档房新泉解明泉等13名沂源籍文化人才被收入《淄博文化艺术人才名录》市文化人才库。

二、强化传承发展,把人才起来。强化乡土文化人才的培养传承,在丰富基层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人才,师带徒”“传帮带等模式,形成一个配置合理的文化人才梯队。通过辅导培训、活动组织、交流学习等多种形式,把现有的文化爱好者培养成文化骨干,把优秀的文化骨干培养成文化辅导员,把优秀的文化辅导员发展成文化服务志愿者,充实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推动乡村文艺团队扩大数量、提升质量以反映当前乡村环境面貌、民生社会发展变化为主要演出内容,仅2019年就组织开展了文化润源乡村行沂源红脱贫攻坚宣讲报告会等文艺演出26,以文化活动助力乡土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三、提供平台扶持,让人才起来。在精准掌握文化人才现状和需求的情况下进行针对性扶持,积极探索给予乡村文化人才适当的政策激励和资金支持,充分调动乡土文化人才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积极搭建平台,定期举办文化活动,积极吸纳乡土文化人才参与,通过一定的平台锻炼和提升,使乡土文化人才成为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依托非遗研培工作站县文化馆、县图书馆等培训阵地,定期举办戏曲表演、乐器演奏、木(石)雕刻、儒学讲课、经典诵读等各类培训班53场,累计培训乡土文化人才1000余人次

四、激发人才活力,把人才起来。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充分调动传统乡土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在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技术上指导、培训上重视,为乡土人才搭建展示平台,制定乡土人才培训计划,积极培养农村文艺骨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群众易于理解吸收的形式,宣讲党的好政策、传递农村好声音,活跃农村文化氛围、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为建设美丽乡村增加活力,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五、创新宣传模式,把人才“推”出去。文化人才宣传推介效果显现重视文化人才影响力提升,在更高的平台推介和宣传我县优秀作品,总结乡村文化理事会经验做法,形成《建好平台育人才》稿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联合《淄博日报》建立文化人才宣传专版,累计刊发我县文化人才经验做法稿件10余篇。编排《西里家书》、《我长大了》等传统文化故事作品并获全省蓓蕾艺术工作站优秀作品奖,吕剧《全家乐》、《绿水青山》荣获全市一等优秀剧目。

当前面临的困难

一是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人才进行了信息搜集、整理录入,对于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乡土文化人才的重视和发掘不够,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料二是通过调查看,年龄结构失衡,年轻力量极度匮乏,乡土文化传承后继人,在传承上出现断层,原有的乡土文化人才随着年龄的增长难以正常参加相关文化活动。三是基层对乡土文化人才发展投入不足、保障支持不够,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氛围不浓,难以调动其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四、下一步努力方向

一、进一步完善乡土人才管理体系。在现有《乡土文化人才数据库》基础上,继续完善和规范乡土人才的纳入和推出,形成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

二、鼓励和引导农村年轻人参与文化活动。通过创新文化供给形式,提高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不断培养农村年轻人的文艺兴趣,改善现在乡土文化人才后继无人的窘境。

    三、强化农村文化资源配置和投资。依托5+N”示范点建设,强化农村文化阵地保障;探索对乡土文化人才的鼓励机制,强化资金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