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文化和旅游局
标题: 沂源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0年工作及“十四五”规划初步计划
索引号: 11370323MB28590621/2019-5193048 文号:
发文日期: 2019-10-30 发布机构: 沂源县文化和旅游局

沂源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0年工作及“十四五”规划初步计划

发布日期:2019-10-30
  • 字号:
  • |
  • 打印

沂源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0年工作及“十四五”规划初步计划

 

一、总体思路

2020年及“十四五”期间,按照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工作标准,立足我县文化旅游工作实际,以文化名城建设为统领,全力抓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A级景区创建和质量提升,积极搭建以文博、非遗、戏剧、书画等为基本内容的节庆、论坛、展会、活动等文化旅游发展平台,提升我县文化品位,增强城市文化活力,促进全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全县文化旅游整体水平和影响力。

二、工作重点及目标任务

1、继续全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安排部署,为全域旅游做好服务工作。对照验收标准查漏补缺,放大优势,补足短板,积极对上争取和衔接,确保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实现新突破。

2、抓好A级景区提质增效。弱化我县A级景区总量优势,强化A级景区质量提升。针对我县A级景区设施设备老化、服务质量不高、运营管理不规范等突出问题,抓好A级景区质量监管,督促景区环境和服务质量提升。

3、培育旅游重点龙头项目。梳理我县重点文旅项目,并进行通盘分析研判,确定具有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项目,充实完善文化名城项目支撑,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帮扶支持等措施,培育龙头带动项目,争取十四五期间有1-2个在省内叫得响的、游客吸引力和影响力较大的精品项目。

4、全面优化旅游配套设施。优化旅游交通及配套设施,翻新并新建一批道路引导标识牌,全面提升游客集中区域的停车场档次及规模。继续推进厕所革命,规范提升现有旅游厕所标准档次,指导各景区、乡村旅游点、星级饭店等游客集中区域规划新建A级旅游厕所。提升游客中心等游客集散点的服务功能。

5、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围绕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丰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配发实用好用的文化设备,不断拓展“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服务,健全基层文化管理员队伍,用好数字文化服务资源,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

6、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实施旅游+信息化产业融合战略,发展智慧旅游。打造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大数据中心,做好旅游统计等各项工作,为全县旅游工作的推进发展提供数据和信息化支撑。

三、工作措施

(一)搭建文旅融合发展四个平台

一是搭建艺术和学术交流平台。将七夕情侣节与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紧密结合,将独具特色的爱情文化与文旅创意产业相结合,打造“艺术和学术交流的平台”。二是打造非遗展示和活化平台。依托全省非遗研培基地沂源工作站集聚人才优势,举办全省非遗专题培训班,遴选全县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20个,在县文化广场举办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打造独具沂源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活化平台。三是搭建书画艺术交流互鉴平台。邀请在外沂源籍知名书画家,举办高层次书画展览和论坛,搭建书画艺术交流互鉴平台。四是搭建文化交流推荐平台。做好沂源周边旅游推广,组织重点文旅企业到泰安、青岛、济南等进行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广,持续拓展沂源旅游市场,推动对外文化交流。

(二)培育三大乡村旅游集聚发展片区

立足沂源特色,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旅游产品、服务、环境、配套从“有”到“好”,培育产品多元、业态丰富、配套设施完善的精品乡村旅游,打造乡村旅游沂源样板。重点推进柳沟、朱家户、龙子峪三大乡村旅游连片发展区,各个片区辐射2-3村庄,结合“空心村”,完善提升村路、污水管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各村建设20套民宿,通过古村落传承、保护、开发基金给予资金支持,打造乡村风情旅游品牌。

(三)打造四大精品旅游产品

1、沂源特色文化旅游精品。坚持以牛郎织女爱情文化传承创新为抓手,深挖沂源猿人生命文化、鲁山溶洞地质文化、神农药谷康养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重点打造牛郎织女景区、鲁山溶洞群景区、双马山景区、神农药谷景区等精品文化旅游项目。

2、红色教育研学旅游产品。深入挖掘我县丰富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资源,建好用好618电台旧址、朱彦夫事迹党性教育基地、何万祥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打造具有沂源特色的红色文化传承研学旅游线路。推动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采摘游、研学旅游等相结合,不断创新红色旅游发展模式,实现红色旅游特色化、差异化、品牌化发展。

3、工业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沂源工业品牌优势,将鲁源白酒酿造、果品加工等打造成为知名的工业旅游产品。重点建设工业博物馆、工业文化创意基地和观光工厂等精品工业旅游产品。利用工业遗存、老旧厂房等,开发建设一批文化展示、创意体验、休闲娱乐等项目,重点培育市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4、城市文化休闲旅游产品。以鲁山溶洞群风景区、牛郎织女景区、鲁山神农药谷景区、双马山景区为主,重点围绕城市文化和休闲娱乐产品体系升级,加强现代、时尚、亲子、康养等都市新型休闲业态植入,打造城市文化和休闲中心。

(四)实施八大文旅融合发展工程

1、实施文化名城建设工程。加快虡盛文化旅游产业园、沂河源田园综合体、海棠湾养生度假酒店等重点项目建设。及时跟进项目进度、做好项目对接,协助企业完善项目建设的相关手续,及时发现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协助解决,切实推进项目建设。进一步筛选有潜力的旅游项目,为全域旅游积蓄发展后劲。

2、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继续做好乡村记忆博物馆建设工作,2020年力争达标建成2乡村记忆博物馆 持续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N”示范点40个、优化提升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建成 1-2处分馆样板,新建乡村戏台20处。不断丰富基层文化产品供给,认真组织开展“一年一场戏”和儒学讲课工作,完成送戏下乡700场、送戏进校园50场,儒学讲课200场。

3、实施全域旅游创建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对标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先进地区,找准差距,立足我县实际,积极对接协调各部门单位做好现场迎评筹备工作。对照A级旅游景区等级标准,指导各景区开展问题整改提升,保障全县A级景区实现全面提质增效。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旅游区创建成为A级旅游景区。

4、实施文化惠民普及工程。一是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利用春节、五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举办文艺演出、展演、赛事等各类大型活动不少于30场。二是全力打造文化品牌,继续有序组织开展伏羊文化节、苹果文化节、“文化润源乡村行”等系列品牌文化活动,对品牌文化活动进行挖掘创新,树立精品意识;着力创作传得开、接地气、留得下的文艺精品,力争3件以上在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奖,积极创作富有地域特色、宣传家乡的小戏1部。三是注重文化人才辅导培训,继续举办声乐、舞蹈、戏曲、非遗等各类培训班不少于30期。四是继续做好读者服务和阅读推广工作。保证寒暑假、双休、节假日正常开馆,加快图书更新频率,提高藏书内容质量,重点满足少儿阅读需求,逐步扩大数字资源采购比重;广泛开展各类阅读推广活动,营造全民阅读良好氛围。五是进一步推动城市书房建设工作。积极对上争取资金和扶持,高标准建设城市书房1处。六是巩固“画说沂源”工程成果,继续开展好书画五进、书画培训及书画摄影主题展览等活动。

5、实施数字文化旅游服务工程。一是开展好2020年文化惠民消费季工作,用好淄博文化云、“e文齐韵”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签约上线文旅企业达到10家。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及各媒体,加大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旅游活动参与度、知晓率和满意度。二是继续完善“指尖上的图书馆”建设。结合本馆特色资源与服务,整合网站、APP、微信等功能平台,合理搭配图书馆数字阅读平台服务,提升数字化服务应用率。三是积极筹备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充分利用手机、电脑等载体,利用线上线下,推广全民艺术普及,为数字文化馆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6、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一是启动齐长城沂源核桃崮段保护工程的验收工作做好栖真观本体修缮和壁画修复的招标及保护修复工作。二是做好恒湿洁净低氧预防性保护设备采购项目的招标及设备采购工作,提升文物库房管理水平。三是做好馆藏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积极争取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落地沂源。四是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年内申报市级非遗项目6项,省级非遗项目有突破。

7、实施文旅市场平安工程。一是全力做好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大日常监管和巡查力度。做到市场天天查,增加节假日的稽查频度和力度,确保文化旅游领域的意识形态安全。二是始终保持对无证经营黑网吧的高压态势,做到露头就打,发现一家查处一家。三是继续做好全县文化旅游市场的安全生产工作。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适时搞好演练。积极查处和办理上级交办的举报线索和督办案件。

8、实施文旅宣传交流推介工程。坚持把城市宣传、旅游促销和对外交流招商结合起来,实施“三位一体”整体促销,进一步扩大沂源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是建立新媒体营销体系,涵盖抖音类短视频,与当地有影响的新媒体合作开展组团游览活动,增加口碑宣传。开展携程、去哪儿、驴妈妈等旅游网络商的深入合作,开展线上营销活动。通过线上央视等重要媒体、新媒体以及线下长途汽车站、高速路口投放沂源文化旅游宣传广告,强化对沂源文旅整体形象宣传;二是策划推出节庆活动,举办好客山东贺年会、好客山东休闲会和中国旅游日等主题活动,打造鲁山登山节、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等特色旅游节庆品牌。三是加快推进智慧旅游体系建设,积极与网络公司、通信公司对接,实现一部手机游沂源,提升城市宜游水平。

201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