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教育和体育局
标题: 沂源县第四中学科研兴教实施方案
索引号: 11370323493219886F/2023-5363126 文号:
发文日期: 2023-07-08 发布机构: 沂源县教育和体育局

沂源县第四中学科研兴教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2023-07-08
  • 字号:
  • |
  • 打印

沂源县第四中学科研兴教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县初中小学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县教体局《关于深化教育科研推进教育教学创新的实施意见》和镇教体办相关文件精神,针对当前我校工作重点和课改工作实际,全面启动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科研创新,打造高校课堂,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课改现状

学校自成立以来,积极推广镇教体办提出的“三优化”教学模式,并结合我校“六环节”教学模式,认真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教学理念有较大转变。学校组织全体教师系统学习了 “自主合作探究”以及生本教育及交互式教学系统应用等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并组织骨干教师到县城学校实地观摩、学习,教师的教学观念有较大转变。二是整体推进课改的工作目标基本实现。通过系列活动,全体教干教师熟练掌握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教学原则的课堂教学模式,新的课改模式在教师常态课中得到自觉落实,传统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得到有效转变。三是学生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引领下,教师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很大改善,综合素质有显著提高。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学校的课改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课堂教学实效性不足。教师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模式化、形式化、程序化的现象,课堂教学环节组织不扎实,容量小,课堂教学效益较低,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教师成长缓慢。随着课改的不断实施,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和提高,但是教师的理论水平、专业素养离课改的要求仍然有差距,还需要大幅度提高,课改骨干教师少。三是课改工作脱离教科研指导。课改专题研究过程缺乏课题研究的严谨性,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缺乏教育理论的支持,不系统、缺乏一定高度。基于上述现象,今后一个时期的课改工作,要进一步创新思维模式,立足教研科研,加大工作措施,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全面提高。

二、指导思想及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以全力打造高效课堂为重点,以实施科研创新为载体,本着培训、教研、科研有机融合,提高质量与教师专业发展同步的原则,突出研究重点,勇于创新,扎实实践,进一步深化课堂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目标任务

1)立足课题实验,强化课堂实效性研究,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新提高。

以提高课堂效益为目标,积极开展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方法策略研究,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开展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积极探索高效生成课堂教学模式,使各学科课堂教学结构更加优化。力争用三年的时间达到:先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更加自觉、更加灵活,教学手段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一步转变,课堂教学效益显著提高,80%教师达到课堂教学优秀等级。

2)立足校本研训,加强教师培养与指导,实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再提高。

注重先进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教师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内涵,正确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生本教育等课改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切实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加强教学技能和教学基本功训练,全面提高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总结反思、教研科研、现代教育技术等各项教学技能,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加强骨干教师团队建设,重视有发展潜力青年教师的培养,努力打造一批镇级名师,培养一批在县级以上有一定影响的课堂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

3)立足理论指导,重视经验总结,实现课改成果层次的提高

工作中不断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结合先进教育理论要求,对已经取得的课改成果、课改经验不断提炼和升华,不断在工作中进行实践检验,使课改经验和成果逐步成熟,形成具有先进理论支撑并有较强实践价值的经验做法。

三、具体内容

1.强化理论学习,夯实课改基础

引导全体教师深入学习课改理论,每学期每一位教师至少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结合教学专业报刊杂志,了解课改前沿信息,提高教师理论素养;继续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学习全国各地先进的课改经验和做法;加强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法的研究和学习,巩固学习的效果,为深化课改奠定理论基础。

2.抓关键环节落实,打造高效课堂

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重点,突出抓好两个关键环节:一是狠抓教材的研究与学习。加强集体备课的组织与管理,督促教师加强对教材的学习和研究,确保教材吃准吃透。抓好教师备课的监控与管理,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二是强化学生的练习和作业。教师每节课都要布置一定量的课内外练习和作业,边学边练,突出讲与练的结合;课内作业突出对知识技能的巩固和提高,课外作业要重视自主学习的指导;要按照“以生为本”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和练习,满足每一个层次学生的需求,确保每类学生都有进步和提高。在作业批改上,严格落实堂堂清,要求当堂作业当堂完成,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评价。

3.搭建活动平台,促进课改深入实施

一是要搭建课堂教学观摩学习的平台。针对新阶段课改工作要求,重新打造各学科的优秀课堂作为立标课,为各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示范,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观摩;组织全员公开课、全员练标课、“同课异构、同案异课”、讲课比赛等活动强化练标。二是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展示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成果,加强交流学习。三是搭建竞争平台。定期组织优秀等级课堂教学达标活动,做到有计划,统筹安排,力争用三年的时间使80%以上的教师课堂教学达到优秀等级。

4.以科研促教研,带动课改深入实施

一是完善教科研组织机构,按照县教体局要求,成立教科研机构,专人负责教科研工作。二是组建教科研骨干团队,建立以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为骨干力量的教科研团队组织,具体负责实验课题和疑难问题的攻关、课改经验的推广应用等。三是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注重教科研与课改工作的有机结合、平时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相结合,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围绕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循环大课堂等内容,确立实验课题进行研究;注重课堂教学微技能专题教研,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核心,每个学期抓住实施中的关键问题,通过课题实验的方式进行研究,确保研究的实效。

5.重视骨干教师培养,打造骨干教师队伍

选择有责任心、虚心好学、有发展前途的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指导这一部分教师研究教材、开展课题实验、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课堂教学专业素质和水平,使他们尽快成长,打造一批镇级、县级或以上骨干教师和名师。用骨干教师队伍来带动全体教师的成长,促进课改工作的全面开展。

四、实施步骤

     本轮次的课改工作计划用三年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2110上旬)

1.成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

2.举行教学改革启动仪式。

3.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实施方案,把握目的要求和具体任务。

第二阶段:全面落实阶段(202110月中旬至202212)

1.以学科组为单位,形成学科改革实施方案。

2.修改优秀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课改专项评估办法。

3.各学科开展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策略、模式的研究。

4.组织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总结工作成果,查找工作中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

5.积极组织优秀课堂教学立标、学标、练标活动。

6.组织课堂教学成果展示和开放交流活动,集中展示单位高效课改成果,加强单位之间的交流学习。

7.加强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评比阶段(20231月)

1.组织评选一批在课改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先进个人和先进学科组,分别授予“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先进备课组”“优秀课题组”等称号。

2.组织召开总结表彰会议,总结经验,更好地促进工作开展。

五、保证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成立组织机构。为确保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取得实效,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深化课改工作的领导管理、组织实施、研究指导、督查评价等工作。建立完善深化课改工作制度。一是落实分级负责制,学校校长、年级教学主任、备课组长分别对课改工作负领导和指导责任。二是落实教学比赛制度,定期组织课堂教学比赛、达标,论文评选和深化课改的成果评选活动,检验活动成果,深化活动开展。三是落实督导评估制度,认真执行镇教体办《课堂教学改革专项评估细则》和《优秀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把优秀等级达标结果计入教师考核。及时评估课题开展情况。

2.制定工作计划,强化规划指导。制定开展深化课改的实施方案,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安排,发挥指导作用。一是要将学习、研讨等活动安排到周,责任到人。二是要将教师优秀等级达标情况做好规划,分批达标,将达标人员安排到学期。三是规划安排好课堂教学改革评优活动,争创评优先进备课组和先进个人。

3.强化检查力度,发挥指导作用。通过听课、评课、座谈、研讨等方式,关注教师的课堂是否达到高效课堂的要求,查看教师备课、作业布置、批改及对学生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相关材料。引领广大教师努力转变教学观念,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优化教学过程,达到高效课堂的要求。

4.改进课改工作机制,发挥激励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与深化课改相匹配的管理机制,继续实施和完善已经形成的课改工作机制,修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努力构建目标多元、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