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教育和体育局
标题: 沂源县西里镇中心小学2024年劳动教育工作方案
索引号: 11370323493219886F/2024-5444104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05-17 发布机构: 沂源县教育和体育局

沂源县西里镇中心小学2024年劳动教育工作方案

发布日期:2024-05-17
  • 字号:
  • |
  • 打印

沂源县西里镇中心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学校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各方面,构建具有沂源特色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二、明确劳动教育的内容

(一)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结合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强化个人生活能力和习惯养成。生产劳动教育使学生亲历工、农业生产等劳动过程,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感受劳动创造价值。服务型劳动教育强化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按照学生年龄特点,分年级确定劳动教育重点内容。

1.小学低年级注重启蒙教育。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

2.小学中高年级注重习惯养成。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初步养成手脑并用的劳动习惯,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体会到“劳动光荣”。

三、推进劳动教育组织实施

(一)建设课程体系。全面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

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总课时统筹安排,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小学1-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深入挖掘学科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建立劳动教育跨学科集体备课制度,每学期组织不少2次由劳动与其他相关学科教师共同参加的集体备课,共研劳动课程融入其他学科的方式、内容,各学科集体备课时,要充分将劳动教育纳入可融入章节必备内容。

(二) 持续拓宽劳动教育渠道。统筹上级补助资金和自有财力,通过自建、共建和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等方式,加快劳动实践教育场所建设。

(三)建立劳动周制度。每学年设定集体劳动周,学校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每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一周设为“劳动教育展示周”,主要开展劳动教育成果展示、日常劳动技能比赛、“劳动之星”评选、劳动教育文化宣传、集中开展劳动模范学习、劳动知识技能教育和劳动体验等活动。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通过建立劳动社团、评选“劳动达人”、开展各类劳动技能竟赛、承包校内公共区域卫生等方式落实劳动教育。强化实践体验,促进规范化,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亲历劳动过程,以体力劳动为主,让学生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

(四)建立校内劳动教育清单制度。学校根据本校劳动教育开展实际,制定校内劳动清单。让学生承担擦黑板、分午餐、扫地、打水、清洁校园、植树除草、校内农场劳作等力所能及的班务及校务劳动。

(五)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劳动教育。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结合党团日队日活动、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劳动,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体验劳动的社会价值。结合实际推进职业体验,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六)加强家庭劳动教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强化家长作为家庭劳动教育的指导者、教育者的主体责任。协调家长驿站、家长委员会,加强家庭劳动教育指导,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组织教育孩子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参加劳动,积极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弘扬优良家风。进一步完善《沂源县中小学生家庭劳动教育指导清单》,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家务劳动清单并开展家务劳动。小学普遍设立“无作业日”,布置家庭劳动任务,分年级抓好落实。帮助学生每学期至少学会1至2项家庭生活技能并逐步养成劳动习惯。

(七)健全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目标,制定全面、细致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清单。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涵盖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综合评价三个方面,注重对学生劳动素养形成和发展情况的测评分析;二是评价内容多维化,将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和学生劳动素养监测区别开来,分别提出相应要求,强化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开展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实践情况全面真实客观记入档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三是评价方法多样化,或即时反馈,针对卫生的整洁程度、劳动价值观的是非判断等容易量化的指标,提出即时的反馈整改意见,或根据学生年龄、学段特点,设置阶梯形评价体系,准确定位学生力所能及进行劳动,或根据劳动课程、劳动清单以及劳动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常态化的多元评价;四是设立了专门的“鼓励卡”,对在评价清单中难以体现的指标进行直观化、动态化监控,提升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

四、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保障

(一)多渠道保障师资力量。健全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使至少配备1名劳动教育教师。学校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提升劳动教育教师素质,利用好各级各类劳动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全员培训体系,开展劳动教育教师专项培训。

(二)健全劳动教育激励机制。在教学成果奖励中,将劳动教育教学成果纳入评奖范围,对优秀成果予以奖励

(三)强化经费保障。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利用生均公用经费,建设学校劳动基地,满足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教学设施、场所维护、教师培训等需要。学校通过自建、共建和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等方式,加快劳动实践教育场所建设。

(四)落实督导检查。学校要对照开展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健全劳育组织管理保障机制,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时,严格落实劳动教育实践。

(五)加大引导宣传。通过报刊、电视、微信等媒体,加大对学劳动教育的宣传力度,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注重打造典型案例,形成劳动教育的品牌,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2024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