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沂源县中庄镇中心小学教学管理制度 | ||
---|---|---|---|
索引号: | 11370323493219886F/2024-5484897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4-11-04 | 发布机构: | 沂源县教育和体育局 |
沂源县中庄镇中心小学教学管理制度
根据教育部关于教育教学的有关部署和总体安排,严格落实“双减”和五项管理政策,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工作的现状,遵循“多维合作、高效生成”课改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教学的总体目标,进一步优化课堂,促进学生与教师的成长。立足地域特色,打造以《果文化》为基础的校本课程。加强教育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技术装备资源的配备,全面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步实现学校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和智能化,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加快实现素质教育和教育跨越式发展。 利用互联网下的“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真正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课程管理
1、落实课程方案,严格执行课程实施规定。开齐、开全、开足每一门课程。确保各学科均无增减课时现象。坚持五个做到即:做到按标准课时开课,不准随意增减课时;做到按课程设置开课,不准随意增减科目;做到按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准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做到按教学计划把握进度,无随意调课、换课现象。做到以总课程表安排与分课程表一致,严格作息时间。
2、学校高度重视艺术及实践性课程。把艺体和实践性课程作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艺体教育的功能、地位以及重要性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均配专职或稳定的兼职教师,设立艺术教研组和体育教研组,做到有计划、有教案、有检查,有考核。
3、综合建构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课程体系。本着“课程建设校本化”的工作思路,做好三级课程体系。架构学校课程“一主双翼多元”课程体系。从教师配置,到课程设置,到课程内容目标,到课程评价,不断完善和发展。开发并实施综合实践、劳动课程,结合学校“果文化”校本课程,进步在劳动教育学习内容。每个班级认领一块花木责任区、责任田,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播种、收获,让孩子们感受劳动与丰收的快乐。
4、实验教学。按要求开好实验课、严格按课程标准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开放实验室,开设实验操作选修课,指导学生课外进行实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各种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均有记录,学生分组实验基本达到熟练、规范。
二、教学管理
1、秉承“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办学理念,落实双减政策,加强五项管理,以学习者为中心,立德树人。围绕学校 “仁义礼智信”文化底蕴。围绕“教研一体化”课改理念,深化学习新课标,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把握“让人民满意”这个总目标,以“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公平、优化生态、全面育人”为重点,设立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制度,学校教学工作例会、教学督查视导等常规管理制度,实行扁平化管理,层层有效落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养成教育为切入点,把学生培养成阳光、健康、快乐的性格。
2、教务管理做到扎实有效。严格按照教学工作计划扎实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每学期依照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各种活动过程性资料齐全,并不断改进力求活动内容不断完善有特色。每学期开学初和学期末对各学科教学计划、教学总结提出要求,并根据情况不断改进设计计划总结的内容。加强过程性管理随机检查抽查教学进度、教研活动中积极研究措施,改进教学方法。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规范教材和教辅资料的使用。每学期围绕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定期召开专题讨论教学工作的会议,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实践寻求解决办法。
3、师德教育,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无体罚学生现象。以《规范》为标准要求,校长和负责教学的干部,在强化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听课同时,重点进行青年教师个别指导。深入课堂进行跟踪听课。开展师徒帮带活动,新任及三年教龄以上的教师每学期听评课都在15 -20节以上。
4、建立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严禁各种空堂现象,并在绩效考核中有明确规定。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成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定期召开家长会,请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听课、评课,了解孩子,了解学校,了解教学,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获取教育方法,增近家校之间的交流,架起沟通的桥梁。
三、教学实施
1、严格执行提前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制度。加强《沂源县中庄镇中心小学备课管理制度》的学习研究和落实,将备课要求进一步细化,根据县教研室的备课要求,做实每周的备课、作业等常规检查指导及反馈的细节管理。重点开展随堂听课,翻本检查和教后反思交流等活动,让随机检查和阶段反馈有机结合。进一步规范化、精细化语、数、英学科“特色作业”的个性化设置。严禁以课本、作业、试卷等代替教案,无不备课上课现象。每学期初以及教研组活动中,都对老师教案设计,作业要求进行专项的培训指导,做到教案理念先进,步骤合理,环节齐全,设计科学规范。
2、作业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县等关于作业的规章制度,根据“双减”和五项管理的要求制定《沂源县中庄镇中心小学作业管理制度》,加强对制度的学习与研究,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脉搏,提倡实践性作业以及分层作业的方式。
(1)控制作业总量。
各科教师每天布置的作业要考虑大多数学生完成作业用时,做到协调统筹,严控家庭作业总量,建立作业公示制度。
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可布置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作业,如课外阅读、口语交际、探究活动、手工制作等阅读、实践体验类作业。三至五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每天总量不超过60分钟,班主任的负责协调本班的作业时间。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也要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
(2)教师要当面给学生布置作业,讲清作业内容及要求,进行必要的作业指导,培养学生独立听记完成作业的习惯,不得用QQ、微信等媒介手段给家长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代批作业,做到有布置、有批改、有讲解。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作业的层次性、适应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落实作业检查、指导及反馈等教学常规管理、创新作业形式。加强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教师布置和批改作业情况的检查和评价。特别是对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语文、数学各教研组多个年级对特色作业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尝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作业的批改做到及时、认真、细致、规范,并及时分析反思,适时地采取补救措施。
(4)规范作业内容。书面作业的布置范围限定在教材、教师自主设计的练习和由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教辅资料,建设作业资源库,杜绝作业布置的随意性。严禁教师自己指定教辅材料作为上课和课后作业的辅助教材。杜绝惩罚性的作业,杜绝利用练习册和各种复习资料不加选择直接布置作业。不布置学生已经会做的和机械重复、大量抄写的作业,不布置与课堂内容脱节的作业,不布置难度过大的作业。
(5)多元评价作业。
作业的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对需要学生自学、实践、思考的探究性、开放性、创新性的作业或一些需时较长的作业,如社会调查、长篇名著阅读、实践性作业、研究性作业等,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有效发挥评价的诊断性、指导性和激励性,做好作业过程性监控,引导学生按照规定的日期高质量完成。
3、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订辅导计划。关注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建立教师辅导的相关制度。规定教师要善于发现、爱心教育,多给予学困生“厚爱”,做到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实效,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时间、地点、内容,教师要做好辅导记录。做到“三勤”:勤于谈心,勤于反馈,勤以指导。并在每学期的总结分析中体现学困生的改进方法及措施。
4、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注重过程性评价,不断丰富学生成长记录。从不同学科特点出发,采用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得将教师和学生排列名次。
四、教学研究
1、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政策法规、教育理论和学科课程标准,特别针对青年教师,结合教研活动经常性进行课程标准,教学常规、师训师德开展,主题培训活动。每一次培训学习后,召开沟通交流会、及时反馈,带着自己的思考更好地应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2、教研组(备课组)每周组织教研活动,每次活动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每学期每位教师担任活动主讲不少于一次。学校每学期初各教研组开展的每人一节课活动,教材中的教学重要问题以课例的形式开展研究。每次活动有活动记录,教导处定期检查。
3、积极引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高度重视教科研活动,制定规划、组织实施。加强学校教科研队伍的培训,积极推进学校各种教科研成果。
4、教务处、各教研组积极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日常教研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根本,以研究课标、教材和学法、教法为重点。教导处跟进各教研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并组织大教研活动。指导教研组做好从主备,补充、二次备,课上实践听评等教学评一系列配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