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教育和体育局
标题: 劳动引领幸福成长  实践塑造阳光未来
索引号: 11370323493219886F/2023-None 文号:
发文日期: 2023-05-01 发布机构: 沂源县教育和体育局

劳动引领幸福成长  实践塑造阳光未来

发布日期:2023-05-01
  • 字号:
  • |
  • 打印

劳动引领幸福成长  实践塑造阳光未来

---沂源县大张庄镇曹家庄完全小学劳动教育品牌典型经验介绍

 

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沂源县大张庄镇曹家庄完全小学确立“办农村人喜欢,城里人向往的学校”的办学目标,逐步凝练形成“福阳文化”。学校“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也彰显特色,2021年12月学校命名为“淄博市首批劳动教育示范校”,2022年5月成功创建“山东省第一批绿色学校”。学校德育品牌要切合学校实际,充分考虑我校地处农村区域特点和得天独厚的活动实践基地,发挥现有优势。由此,学校德育品牌拟名为“修身福阳”。

劳动教育是“修身福阳”德育品牌中的重要体现,学校贯彻“在阳光下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进一步结合“福阳文化”校本课程,完善劳动教育理念,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劳动教育品牌名称

沂源县大张庄镇曹家庄完全小学劳动引领幸福成长,实践塑造阳光未来”劳动教育品牌。

二、确立依据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思想”,让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时间、空间自由。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从“60”后到“90”后,从捡麦穗到做手工,其实大多数人对劳动课并不陌生。而步入新时代,又适逢“双减”背景的劳动教育又是何种样子?为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学校劳动教育工作水平,学校积极构建了“劳动引领幸福成长,实践塑造阳光未来”的劳动教育课程。

(一)“劳动引领幸福成长,实践塑造阳光未来”课程创建的价值引导

1、学生发展价值

劳动教育是人得以发展的基础,学生能从劳动中获得丰富的劳动经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真挚的劳动情感、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和训练创造性的劳动思维,具有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乐于劳动、解决问题、激发创造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在劳动中我们能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奋斗、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2、教师发展价值

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创建的过程中,能让教师的探寻先进教育理念,习得精湛业务能力,提升教师队伍教育科研的综合实力,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力,促进教师个人成长。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的创建能够使教师加快成长步伐,助力更多教师向优秀教师、名优教师发展,形成学校教师群体的正面影响力,为学校特色办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3、学校发展价值

创建劳动教育课程能为学校提供积极践行德智体美劳的五育融合育人方法、途径,从而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学科融合育人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教育。此外,在课程构建中还能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有利于学校持续发展,可见创建劳动教育课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劳动引领幸福成长,实践塑造阳光未来”课程创建的真实依据

1、品牌课程建设的校情依据

沂源县大张庄镇曹家庄完全小学学生基本是农村儿童,家长大多都具有丰富的劳动经验,且部分家长还有多种手工技能。这些宝贵的家长资源正好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得天独厚的条件。

劳动教育既能加强学生生活劳动技能的训练、劳动意识的树立以及劳动习惯的培养,还能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2、品牌课程建设的硬件保障

而在沂源县大张庄镇曹家庄完全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中,最独具匠心的一笔,就是学校45亩地的活动实践基地。

学校活动实践基地设于 “涌泉山庄”,位于玉皇山东麓,隶属于曹家庄村,在学校北侧1500米,占地45亩,由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王文臣先生倾力打造,园区内水草丰茂,果木齐全,池塘内鱼翔浅底,大小不一,种类繁多,春季花开满园,香气四溢,秋季硕果累累,琳琅满目,成为当地有名的百果园,是学生劳动技能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绝佳之地。经过商讨,王文臣老先生无偿将自己位于曹家庄村的涌泉山庄作为学校的社会实践基地。2021年10月12日,在涌泉山庄隆重举行了沂源县大张庄镇曹家庄完全小学即文臣希望小学活动实践基地的揭牌仪式。

2021年10月开始,学校的全体同学们,每学期都有整整2至3天的时间在这个活动实践基地里,体验德育教育、劳动教育、环境教育、认知实践等课程,其中多个项目都融合了劳动,让同学们在体验劳动教育的同时,感受农民的那份匠心。这是城市孩子所向往的,在这块天地能收获难得的快乐和成长。

学校还建置校内劳动基地“育农基地”、“学农基地”、“践农基地”三处,根据不同季节和天气确定劳动教育课程实施。

 

三、预期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

而这些任务群,从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中,也能一一找到对应。在学校五年共10个学期的劳动教育课程中,有几个要求始终贯穿其中,比如每周坚持家务劳动不少于1小时,每学期跟家长参与一次社会公益活动,轮到值日时认真劳动做好打扫、坚持光盘行动等。

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家务劳动清单,而每个学期不断提升的劳动能力要求,则主要体现在家务生活和劳动实践这两个方面。比如在四年级时,学生就要完成“学会烧一个菜”的任务,并且每学期不断进修厨艺,直到五年级,每位学生都可以学会洗菜、切菜,能检查煤气,能为家人制作一份爱心早餐,做几道拿手好菜。

但随着劳动教育的要求不断细化后,也有家长会发出疑虑: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是好事,但是希望不要把责任主体又加到了家长的头上。对于这个问题,学校选择通过开展劳动实践课的方式,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学校的劳动教育和家庭家务生活相辅相成,共生共长。

通过学校的特色劳动课程,一年级的孩子们已经能够学会饭后帮忙收拾餐桌;二年级学生则在劳动课程中,学会用拖把拖地;三年级学生已经能够把书橱、衣橱整理干净……

课后,班主任们还会继续鼓励孩子们在校园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学校班主任李梅玲老师说:“在劳动教育课程的引导下,孩子们每年都在不断习得新的劳动能力。在学校里,孩子们不仅能保持教室的整洁,还做起了校园环保卫士,拿着垃圾袋捡垃圾,创建洁美校园。在家里,孩子们的劳动技能更多了,有的是贴心的整理大师,有的是多才多艺的大厨,有的是能干的保洁员。孩子们在其中收获了各项劳动本领,在真操实练中打开了‘技能开关’,在‘勤’与‘劳’的认知中,更加热爱劳动,也更热爱生活。”

四、具体推进措施与路径

2020年以前,学校把劳动教育定格为从内务整理到环境美化,从班级值日到校园扫除等方面进行实施。

随着国家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后,学校又将原有的课程进行升级,进一步提升覆盖面。从生活技能开始,从学会照顾自己开始,到服务他人、社会,在校园中,劳动教育无时不在,人人参与;在校园外,每学期都有2至3天的时间彻底浸润在活动实践基地,感受劳动教育的快乐。

2021年9月,学校在原有课程安排的基础上,打造出一至五年级全覆盖的劳动教育课程。根据这个课程和评价标准,每个学期,学校都会对学生在家务生活、学校日常、劳动实践三个板块的表现进行评价,并且在学生纵向的发展中不断提升标准。

随着多年的探索,学校的劳动教育更具体系化和课程化。同时,伴随双减政策的落地,学校通过几大方式,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融入到学生的课内外实践:设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校内“三农”实践基地,开展每学期12课时的集中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创作能力;设立校外活动实践基地,开展亲近自然、崇尚劳动的主题教育,让学生亲身体验劳作,体验食物的来之不易;成立“福阳”劳动志愿小队,在校内外的公共场所进行志愿服务;提倡家务劳动,培育学生学会简单的家庭清扫和垃圾分类,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意识,也丰富了双减后的课余时间。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更多的是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认知”走向“实践”,为孩子的全面发展“赋能”。

2022年的儿童节当天,在活动实践基地举行了“山里娃的快乐童年”庆六一系列活动:班级文艺汇演、“红领巾心向党,祖国发展我成长”全员大朗诵、猜谜语赢大奖、野炊“农家饭”、“把垃圾带走,将美德留下”环境卫生大扫除等。不仅让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度过了一个别样的节日,还把劳动教育、环境教育渗透到本次活动中。

劳动教育为孩子带来的蜕变,也给家长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五年级的一位家长说:“近年来,孩子每个学期都参加了学校的劳动实践活动,每一次都是乘兴而去,满载而归。周末和节假日也主动到地里帮我们干活了。”同样的变化,还绽放在很多个家庭。三年级有位家长说:“我们家三代同堂,祖辈的宠爱、生活上的包揽,使得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不说父辈们田地里的劳作、缝纫等技能,就连最简单的家务劳动都是涉及甚少,作为妈妈,我一度非常焦虑。”但通过阶段的劳动实践课程,这位家长发现:孩子大变样了!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孩子,居然能够亲手炒菜了,孩子甚至不舍得独享,等待家人吃饭时一起分享。

最值得一提的是,孩子还会在节日给家人们准备手工礼物,一张小卡片、一份手工作品或是一碗亲手做的西红柿面条。通过学校的劳动教育,让孩子在家务实践中学会感恩,学会了耐心、细致、有条理地做事情,体会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五、劳动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

学校坚信,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坚持学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为劳动教育在学校的落地生根带来了一种新模式,它带给学生的是伴随终生的乡土情结和淳朴的劳动品质,同时也带给学生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原始能力。这种劳动品格和原始能力是落实国家核心素养的根基,是有根的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完美诠释,展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多样态走向。

劳动教育有了反哺情、感恩意才能烛照学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