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沂源县鲁村镇中心小学2024年教学工作计划 | ||
---|---|---|---|
索引号: | 11370323493219886F/2024-5496553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4-12-26 | 发布机构: | 沂源县教育和体育局 |
2024年鲁村镇中心小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学校教学工作将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镇筑基”验收为契机,根据县局教育工作总体要求,以《沂源县教育三年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为引领,严格执行新版课程方案,全面促进新课标的落地,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推进“双新课堂达标”活动,以课堂教学为重心,以学科主题化教研为突破口,强化大单元教学研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力量。
二、工作目标
1. 扎实推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提高课程改革实施力度;推进“双新课堂达标”活动、开展“情境式问题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2. 加强教师教育教学业务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建设一支“能力强、专业精、善创新”的教师队伍。
3. 突出问题导向、实践导向,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升广大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
4.落实双减政策,强化师生基本功训练。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扎实开展“三字一话”训练。使人人能说普通话,人人写一手好字。
三、具体工作措施
(一)教学上,继续推进“大教研”和“小教研”双主线教研模式,以“大单元教学”促进新课标的落地,“大教研”和“小教研”双主线教研模式。
“大教研”内容以传达上级文件精神,明确学科工作思路,根据省市县文件精神对集体备课和课堂教学提出总体要求,以“公开课+评课”为主要活动内容,深入推进“大单元”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助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小教研”活动主要内容是:组织备课组教师依次举行公开课,全册教学内容备课分工,组内听评课,单元主题、关键问题研讨,疑难问题的解决等,具有机动灵活、便于操作的优点,是对大教研的有效补充与细化。
语文继续开展“单元整体阅读教学”“三单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数学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研究,加强数学学科与科学等其它学科联系尝试开展跨学科主题研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英语探索绘本课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表达能力。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教研能力,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
(二)科研上,推进已结课题成果推广和新课题的研究
一是以已结题的三个县级课题为依托,借鉴海淀区成果经验,融入“双新”理念,推广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力争形成研究亮点,积累研究经验。二是扎实推进两项在研课题的研究,科学学科《农村小学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语文学科的《依托语文审美要素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已经进入中期研究阶段,要围绕课题中相关问题实践研究与大单元教学、主题化研讨、任务群的完成进行链接,在课题推进中实现提升教师教研科研能力的提升。
(三)搭台铺路,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规范图书借阅管理流程,扎实开展师生阅读活动,每天开放阅览室、图书室时间不少于8小时,定期组织教师分享读书经验,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本学期重点围绕“双新达标”等活动,鼓励教师广泛查阅文献资料,研读论文资料,以理论高度和实践力度使大单元整体教学得以落实。通过细化、优化备课、上课、作业设计环节,扎实开展主题化系列教研活动,提升教师对新方案、新课标认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2.依托强镇筑基,全方位为教师搭建理论和实践学习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自主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参加各级各类业务理论培训、跟岗学习,适时邀请专家、名师来校指导交流。通过淄博市智慧教学大数据平台观看名师课堂,聆听报告,现场听课,互动交流等活动,开阔老师们的视野,明确努力方向。让一次次学习中都使新课标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浸润教师的心灵,为他们专业水平逐步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联合教研,开展帮扶结对活动。我校与徐家庄小学组成帮扶结对学校。本学期,根据帮扶结对工作计划,扎实开展各项活动,使教师在“学习、交流、分享”中成长,探索丰富、创新的教研形式,进一步提高教研成效,引领教师共同进步。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利用淄博市大数据教学平台,开展线上“双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根据新学期的教学工作进程,推进“双新达标课堂”教学和“情境式教学”模式的研讨。
4.以活动促成长,拓宽教师展示才能的渠道。强化活动引领,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县级公开课、优质课、一师一优课、青年教师基本功比武、作业设计等教学比赛活动,以各项比赛活动为契机,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学法指导,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四)实施新课程方案,落实双减任务
1.严格规范办学。落实新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全面落实教育部“双减”任务。除严格落实国家地方课程外,规范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实施,一二年级开设《生命与健康》,三年级开设《我们去哪了》,四五年级分别开设《纸艺》《葫芦》,剪纸社团和葫芦画社团在两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带领下,确保学生的剪纸和葫芦画技能逐步提升。
2.开展特色体育活动,把课外活动时间交还学生。为实现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的目标,学校立足实际,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让孩子们在有限时间和空间里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培养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选择“跳绳”这一简便易学的传统运动作为学习特色体育运动项目,以班为单位分组,体育教师统一指挥,活动分为体能训练,绳技指导、定时练习等环节,对每个环节都进行安全提示,该活动适应新课程实施要求,促进学校的体育发展需要更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具有广泛的参与度,大大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是我校实现特色办学的又一突破口。
3.全面落实教育部“双减”任务。优化作业设置,实行分层作业。各学科作业设计要作为教研、集体备课的重要内容,学校教务对学科组祖业设计先周审批。全面落实“基础性作业+弹性作业”模式,增强作业的层次性和可选择性,让优生吃饱,让愿意学的学生多学。通过实践性作业渗透主题化、项目式理念,切实减少书面作业量,增加的作业趣味性、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加强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的多样化
1.建立班级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管理。严格班级管理,强抓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各学科强化培养学生的课前准备习惯、坐姿习惯、听讲习惯、回答问题习惯、书写习惯和学科素养习惯意识。学校组织的考核课、示范课、汇报课时检查教师对于学习习惯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各级部会议时及时总结。
2.实施多元化评价,加强过程性评价。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方面将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单项能力评价和期末质量检测有机结合起来,分等级综合评价,每学期评价一次。关注学生课堂纪律、听讲、发言、合作等表现,关注作业上交、书写、页面、准确率等完成情况,关注背诵、阅读、表达、写作、计算等单项能力提升,加强过程性评价。期末各学科采用星级评价,将口头测试和实践活动(演讲、朗诵、口算等竞赛)相结合,单独测试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给予学生更多的评价机会和更有人文情怀的评价方式,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新课程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新课标实施的号角已经吹响,面对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积极学习,勤于实践,踔厉奋发,勇于创新,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为才能持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学校课堂教学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