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双减“爱学不辍 共生践行”共生课堂专题研究课暨线上家长开放活动 | ||
---|---|---|---|
索引号: | 11370323493219886F/2022-5279403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2-09-30 | 发布机构: | 沂源县教育和体育局 |
——义务教育教科书(学科)五年级下册
《手指》
22 手指
一、教材解读
(一)教材位置。
1.人文专题
本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本组教材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所在单元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本文通过朴实又富有风趣语言,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2.训练重点
学习本文有助于激发学生大胆思考,感受风趣幽默的语言,感悟带来的启发,让学生初步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
(二)教材特点
1.字
本课生字量多,需要认识的字是“拇、弦、揿”等。其中“薄”是多音字。需要会写的字是“拇、瘙、痒、秽”等。
2.词
课文非常比较长,用了很多贴切的动词。比如:“叫他”描写了拇指做的工作非常多,吃苦耐劳;“复杂”让我们读到了食指的作用和特点;“养尊处优”表现了中指的性格特点;“能力薄弱”写出了小指的短处。
3.句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即五根手指虽有差异,自己却无爱憎在其中,照应文章开头部分对五根手指的概述。接着阐释道理,启发读者从五根手指联想生活中类似的人——有的人如大拇指般,其貌不扬却吃苦耐劳;有的人如食指般勇于探险、机敏能干;也有的人如中指般,相貌堂皇、养尊处优,或是像无名指和小指一样能力薄弱。但无论如何。每个人都有其无法代替的作用。
4.段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并阐明了一个道理,即人群的全体就如五根手指,团结才有力量。
5.篇
(1)思想内容、感情方面
作者对五根手指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目的是由物及人,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尽管作者写作文时时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但文章中传达出的团结起来才有力量的道理,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2)写作特点
本文的语言十分风趣幽默,从外形到作用,将小小的手指刻画得栩栩如生。比如,第 2自然段中,作者描写大拇指的形状是“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这样一来,原本没有生命的大拇指变得就像生活中能够见到的人一样,让人感到亲切;举例大拇指的作用时,“死刀抵住,“拼命按住”“用劲顶住"等词语营造出了场景的急迫、局促之感,大拇指的劳苦形象就此生动了起来。本文语言表达的方法多样,感染力强。最为典型的是全文将手指这一寻常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他们各自鲜明的外形特点和性格特征。以大拇指为例,文中写大拇指吃苦耐劳,但是有讨巧的事时,却“只能呆呆站在一旁” ,他那无奈、发愣失神的样子,就像生活中的人,极其逼真,活灵活现。写其他四指也用了类似的手法,惟妙惟肖,富有活力。除此之外,文中还把手指当作其他事物来写,比如,将无名指和小拇指说成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形神兼备地表现出这两根手指大多只参与“这等享乐的风光事”,很是有趣。课文配有四幅生动的插图,描绘了五根手指的样子,姿态、表情生动,细节丰富,与课文内容相得益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的风趣幽默。
(三)课后思考题解读(包括答案)
1.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
大拇指: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例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撤电铃。
食指: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要他主干的 中指: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和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无名指和小指:无名指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在丝竹管弦上,他们的能力不让于别人。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2.课文的语言很风趣,如,“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找出类似的语句体会一下,再抄写下来。
(1)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
(2)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线条。
(3)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
3.作者笔下的大拇指和食指分别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和同学交流。
大拇指:社会上吃苦耐劳的普通劳动者,我们身边那些老实憨厚、为集体为他人默默付出的同学……
食指:危难时刻冲锋在前的消防战士,班集体中的活动积极分子,家里的“顶梁柱”……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基本具备独立学习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因此,教学本单元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关于这部分的学习,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的。但如果要让学生能够更进--步来体会风趣幽默语言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必不可少了。教学时,仍需教师在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并进行深人思考,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初步的审美能力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透过语言来品悟道理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等描写手指的方法,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3.领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难点:领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让我们有请这节课的小主持人上台。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几幅漫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幅画的名字《瞻瞻的脚踏车》,想一想瞻瞻的脚踏车是什么样儿的呢?
这幅叫什么?《战争的起源》,你觉得战争的起源应该是什么?原来战争就是两个小孩在打架。知道他们为什么打起来吗?你们来看看地下的红色盒子,上面写着“饼干”。原来战争的起源是饼干。
说说看,这些漫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啊?那你们知道这些漫画都出自谁之手吗?就是他:丰子恺。
你看,丰子恺先生给自己画的肖像胡子就像柳条在小池塘上飘荡着,旁边还有几只燕子在飞舞、呢喃。由此你能感受到丰子恺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啊?幽默、风趣。
其实他的幽默风趣我们早就见识过。四年级我们就学习过他的课文,叫做《白鹅》。他用诙谐的幽默的笔调把一只普普通通的白鹅写成了一位高傲的鹅老爷!让大家印象深刻。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丰子恺先生的散文,课前书法小老师已经把课题板书到黑板了,那让我们齐读课题《手指》。接下来,有请冯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下面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感谢小主持人的精彩导入。手指普普通通,我们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如果让你写“手指”,你会从哪些方面来写?那丰子恺先生会不会跟大家想的不一样呢?课前大家都进行了自主学习,谁来说一说这篇文章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
那你能不能总结提炼一下,他这是想介绍手指的哪几个方面啊?姿态、性格和作用。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 介绍大拇指的性格特点、并由此想到生活中的人物。
2.介绍食指的性格、特点、并由此想到生活中的人物。
3.介绍中指的性格、特点、并由此想到生活中的人物。
4.介绍无名指和小拇指的性格、特点、并由此想到生活中的人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通过一系列增添风趣拟人写、放大特点举例写、凸显特点对比写来感受到作者的风趣幽默。愿大家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做一个风趣的人。课下希望大家能阅读一下《手指》这篇课文的出处《缘缘堂随笔》,感悟一代大师的风趣与情趣。
希望你在阅读中——得一趣心,习一文法,悟一哲思。
(五)布置作业
以“五官争功”为主题,写一篇小古文来介绍一下五官。
六、板书设计
22 手指
放大特点举例写
凸显特点对比写
增添风趣拟人写
七、自主学习单
22 手指
一、字词学习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生字注音并熟读。
( )( )( )( )( )( )( ) ( ) ( )( ) ( )( )
琴弦 掀起 搔痒 窈窕 污秽 轧伤 拧紧 纽扣 仓库 薄弱 鼻涕 附庸
(二)选择自己擅长的方法,解释下列词语。(1.查字典;2.联系句意;3.解释词素再组合;4.反义词加“不”;5.近义词。)
窈窕: 。解释这个词语,我选用 的方法。
秽物: 。解释这个词语,我选用 的方法。
堂皇: 。解释这个词语,我选用 的方法。
附庸: 。解释这个词语,我选用 的方法。
养尊处优: 。解释这个词语,我选用 的方法。
(三) 先想想怎样写好下面的字,再在田字格里按照写美观的要求写一遍。
貌 |
|
憎 |
|
|
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
。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大拇指 |
食指 |
中指 |
无名指和小指 |
|
姿态 |
||||
作用 |
||||
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