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教育和体育局
标题: 沂源县实验小学 2024-2025学年学科教研组工作计划
索引号: 11370323493219886F/2024-5489763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11-29 发布机构: 沂源县教育和体育局

沂源县实验小学 2024-2025学年学科教研组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4-11-29
  • 字号:
  • |
  • 打印

沂源县实验小学

2024-2025学年学科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引,紧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立足本校教育教学实际,秉持“全面发展、素养导向、因材施教”理念,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引领作用,凝聚各科教师智慧与力量,强化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丰富课程内涵,为学生成长筑牢根基,助力学校教育品质提升。

二、工作目标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各学科期末测试成绩在区域同类学校中保持前列且优秀率、及格率稳中有升,尤其语文阅读写作、数学思维应用、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显著增强。

教师专业素养进阶: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参与[X]次公开课、观摩课,撰写[X]篇高质量教学反思与教研论文,参与[X]项课题研究或课程开发,熟练掌握并运用新型教学技术辅助教学。

课程建设创新多元:完善劳动、校本课程体系,融入地方特色与校园文化;音体美课程拓展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特长,参与区级及以上赛事获奖人次增加[X]%;信息科技课程提升学生数字化素养,助力跨学科融合教学。

三、具体工作安排

(一)语文教研组

常规教学夯实基础:组织集体备课,依据不同年级识字、阅读、写作要求,精细梳理知识点,每月开展教学常规检查,重点督查教案设计、作业批改质量,确保基础知识扎实落地。

阅读工程纵深推进:建设班级图书角,按年级推荐必读书目与选读书目,每周安排阅读课,教师指导阅读方法、组织阅读分享会;学期中举办校园读书节,开展朗诵、故事大王等竞赛,激发阅读兴趣,拓宽阅读量。

写作教学系统优化:各年级依据学情制定写作教学计划,从写话起步到篇章习作,循序渐进;结合生活情境、课文仿写等方式开展单元习作训练,教师面批指导,每学期编订班级优秀作文集,展示学生成果。

(二)数学教研组

课堂建模聚焦思维:研讨“问题驱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归纳”课堂教学模式,以生活实例、数学趣题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在操作、讨论中领悟数学原理,培养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

分层作业精准提升:设计基础、提高、拓展三层作业,兼顾不同学习水平学生;利用线上平台推送个性化作业,定期错题讲解、举一反三练习,提升作业实效,减轻学业负担。

学科竞赛激发潜能:组织校内数学趣味竞赛、解题能力大赛,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区、市级奥数等赛事,赛前专项辅导,以赛促学,挖掘数学拔尖人才。

(三)英语教研组

情境教学强化听说:打造全英文教学情境课堂,运用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手段,模拟购物、旅游等生活场景,增加学生英语听说实践机会,每周安排英语角活动,鼓励学生口语交流。

读写结合提升能力:结合教材话题,开展英语短文写作训练,从简单句子书写到篇章构思,指导语法运用、词汇拓展;定期组织英语书写比赛、读写手抄报制作,强化书写规范与读写综合素养。

国际视野多元拓展:开展英语文化节,介绍英美节日、习俗等文化知识,拓宽国际视野;组织英语绘本阅读、影视配音等社团,丰富课外英语学习形式。

(四)音体美教研组

课程优化个性发展:音乐课程加强学生识谱练习;体育课程强化体能训练,按学生体质分层制定运动处方,丰富球类、田径等校本课程内容;美术课程挖掘地方民间艺术,引入剪纸、绒花等特色项目。

社团活动培优出彩:组建合唱、舞蹈、足球、绘画等社团,邀请专业教练、艺术家定期指导,参加区级艺术节、运动会、美术展等活动,争取团体奖项与个人荣誉。

健康测评保障体质:按学期开展体质健康测试、艺术素养测评,分析数据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针对薄弱环节强化训练指导,确保学生体质健康、艺术素养双达标。

(五)劳动教研组

课程体系系统构建: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发低中高不同年级劳动课程,涵盖家务劳动、校园种植、手工制作、职业体验等板块,编写校本劳动教材,明确各年级劳动目标与技能要求。

实践基地深耕细作:开辟校园劳动实践基地,划分班级责任田,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学生全程参与播种、养护、收获环节,学习农业知识与劳动技巧;定期组织校园劳动技能大赛,如烹饪、手工编织等,展示劳动成果。

家校协同共育习惯:布置家庭劳动作业,制定家务劳动清单,引导学生参与日常家务,家长拍照记录、评价反馈,家校合力培养学生劳动习惯与自理能力。

(六)信息科技教研组

基础教学筑牢素养:开足开好信息科技课程,教授计算机基础操作、编程入门(ScratchPython)、网络安全常识等内容,确保学生掌握数字化时代必备技能,每学期组织信息技术考核。

创新实践融合应用: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结合语文、数学等学科,利用信息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多媒体创作;组织科技创新大赛、编程竞赛,鼓励学生设计智能作品、开发小程序,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师资培训紧跟前沿:定期选派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学术研讨,掌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回校后校内二次培训,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七)地方课程教研组

文化传承特色挖掘: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民俗、地理等特色文化资源,通过课堂讲授、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研学旅行知行合一:结合地方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赴本地博物馆、历史遗迹、传统村落等地开展研学旅行,设计研学任务单,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探究,撰写研学报告,增强文化体验与实践能力。

(八)校本课程教研组

需求导向课程开发:调研学生兴趣爱好、教师专长与学校发展需求,开发多元校本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社团联动拓展深化:以校本课程为依托,组建各类社团,定期开展社团活动与成果展示,邀请家长、社区参与观摩评价,提升校本课程影响力与育人实效;整合校外资源,聘请专家、非遗传承人进校授课,丰富课程内涵。

四、工作保障

制度保障:完善教研组工作制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将教研参与度、教学成果、课程建设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研工作。

资源保障:学校加大对教学资源投入,充实图书馆书籍、实验室器材、艺术体育设备,保障各学科教学与实践需求;搭建线上教学资源平台,共享优质课件、试题、教学视频等资源。

时间保障:每周安排固定教研活动时间,不少于[X]小时,保障集体备课、公开课研讨、课题研究等活动有序开展;合理调整课程安排,确保劳动、校本课程等特色课程课时充足。

五、工作评估

定期检查:每月对各学科教学常规、课程实施情况检查,及时反馈问题督促整改;期中、期末对教研活动记录、教师教案、学生作业、考试成绩等综合评估。

多元评价:构建学生、家长、教师多元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课堂观察等收集各方意见,了解教学满意度、课程认可度,为后续工作优化提供依据。

成果展示:学期末举办学科教学成果展,涵盖学生作品、竞赛奖状、教师论文集等,展示教研组工作成效,表彰优秀教师与学生,营造良好教研氛围。

相信通过各学科教研组协同奋进、创新实践,定能开创我校教学新局面,为学生全面且富有个性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铸就学校高质量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