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发展和改革局
标题: 沂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索引号: 11370323004223076K/2006-5217866 文号:
发文日期: 2006-05-10 发布机构: 沂源县发展和改革局

沂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发布日期:2006-05-10
  • 字号:
  • |
  • 打印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我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统一部署,立足沂源实际,制定并实施好《沂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十五”以来,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全县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一主题,解放思想,干事创业,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全县经济实力和整体形象显著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提高,结构优化,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全县经济社会迈上了新台阶,进入了新阶段,站在了新起点,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跃升。预计2005年,全县GDP达到77.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2.3%;人均GDP由2000年的557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752美元,年均增长22.1%;境内财政总收入达到7.1亿元,比2000年增长2.27倍,年均增长26.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3亿元,比2000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1%。自2002年以来,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年均在全国前移70多个位次,现已跨入全国县市区300强。

(二)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25:43:32调整到2005年的13:54:33。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全县粮经比例接近1:9,林果业、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43%和40%。工业发展成效突出,2005年全县工业企业达到55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家,有20家企业利税过千万元,7家企业进入全市工业企业百强行列。服务业发展取得新进步,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6.1亿元,比2000年增长近1.9倍,年均增长24.5%。民营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比“九五”末提高了25.4个百分点。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完成了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县城建城区面积由2000年的8.43平方公里扩大到2005年的10.23平方公里。坚持高标准建设,着力打造了胜利山公园、沂河源水景公园、汇源绿色广场、居家城、鹏欢现代城、县医院病房大楼等一批城建精品工程;开通了市话无线网络,全县固定、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7万多户;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加强了城区供热设施建设,扩大城区集中供热面积47万平方米;加大了城市污染防治力度,县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营;狠抓了城市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山水生态城市初步彰显。城乡道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城区北外环路、瑞阳大道建设,实施了省道博沂路、仲临路改造以及“村村通”工程建设,铺开了济青南线高速公路建设。预计“十五”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50公里,比“九五”末增长25%;路面硬化里程达到1188公里,比“九五”末增长4.3倍;全县通硬化公路的行政村达到603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6%。长期以来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已基本解决。

(四)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制,培育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启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铺开了沂源一中新校建设,完善了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促进了各类教育协调发展,2005年学前儿童入学率达到88.7%,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到78.3%,高等教育录取率达到70%。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县文化中心开工建设。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更加普及。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计划生育和卫生事业取得新成就。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连续三届被评为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

(五)城乡居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9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87元,分别比“九五”末增加3916元和1563元,年均分别增长12.3%和10.8%。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到5367元,比2000年增长88.3%,年均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7.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5平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加5.2平方米和4.7平方米。建立完善了以“两个确保”、城乡低保、困难群体求助和各项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加强“平安沂源”建设,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 面临的形势和环境

1、“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外部环境看,虽然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大量存在,但和平、发展、合作是国际形势的主流新技术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导向带动力日益提高,生产要素和产业在全球范围的重组转移步伐呈加快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国内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民族凝聚力日益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虽然国内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制约加剧,存在着因石油价格、汇率变化可能引起的经济波动等问题,但总体上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随着山东半岛城市群、日韩产业协作区和制造业基地建设,以及青岛龙头作用和济南省会优势的发挥,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区域格局的变化,为我县扩大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调整经济结构、开展区域合作等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和机遇。同时,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势头及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扶持沂源加快发展重大决策的实施,也为我县“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和推动。

从我县已具备的基础条件看,经过全县上下长期的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特别是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逐步得到解决,支撑我县加快发展的要素条件基本集聚形成。一是通过大力推进解放思想,全县上下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的内部活力得到激发。二是理顺和完善了发展思路。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新实践、新发展,创新思维,确立了符合沂源实际的“绿色农业、环保工业、山水城市、生态沂源”的发展方向和定位,为“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三是城乡基础设施的改善、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及“平安沂源”、“诚信沂源”、“文明沂源”、“和谐沂源”的打造等,进一步改善优化了发展环境,为“十一五”时期我县扩大开放,吸引投资、加大对外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四是“十五”期间大批工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将在“十一五”期间投产并产生效益,继续推动我县经济的快速增长。五是民营经济、对外经贸、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的培植壮大,在“十一五”期间将形成全县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增长点。六是交通瓶颈逐步解决,特别是济青高速南线建设,也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2、“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对挑战的战略竞争期

①国内外竞争压力加大。WTO的产业保护期结束,进入后过渡期,国际竞争国内化。同时国内发达地区由于先发优势发展越来越快,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必将给我县“十一五”期间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②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工业资源耗能型、初加工型比重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少,市场竞争能力差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偏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吸纳劳动就业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③瓶颈制约因素依然较多。与发达地区相比,思想解放层次低,观念相对保守落后,仍是制约发展的重要障碍。部分领域改革还不够到位,市场化机制尚未普遍建立。人才总量小,结构不够合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匮乏,劳动者素质还有待提高。

④统筹协调发展任务仍十分艰巨。目前,我县统筹协调发展的机制尚未健全完善,城乡之间、乡镇之间、乡村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有继续拉大的趋势;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公共服务尤其是农村公共服务亟待加强。

综合以上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和形势仍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善于把握,乘势而上,完全可以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总体要求和指导原则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十一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跨越发展、富民兴源”的总体要求和“三明显”、“一跨入”的发展目标,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实施工业立县、调整富民、开放拉动和环境兴县战略,集中发展绿色农业,突出抓好环保工业,大力推进服务业,努力打造山水城市,加快建设山青水秀的绿色沂源、美丽富庶的小康沂源和文明平安的和谐沂源,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在“十一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上,要坚持以下指导原则:

——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善于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抓经济工作,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创新发展思路,拓宽发展空间,努力促进经济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同步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核心,以富民为首要目标,全面公平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切实把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和享受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上。

——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节约社会,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

——坚持科教强县战略。坚持自主创新,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强县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健全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树立全球视野,适应WTO 过渡期要求,更加主动地与国际经济接轨,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切实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拓宽经济发展的空间。

——坚持促进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发展的整体性,统筹兼顾,加强薄弱环节,妥善处理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建立有利于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的机制和体制,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既要尊重经济规律,也要尊重自然规律,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条件下谋发展、求速度,降低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

——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主要目标任务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紧紧围绕我县“跨越发展、富民兴源”总体要求和“三明显”、“一跨入”发展目标,我县“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1、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县GDP年均增长19%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 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力争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以上。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年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6:62:32。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工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服务业占国民经济和社会就业的比重明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以上。

3、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协调。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5%以上,城乡二元结构有较大转变;收入格局更趋合理,人均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社会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滞后的局面得到改变。

4、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取得更大进展,全县引进外来资金年均增长20%以上;全县出口创汇、实际利用外资和合同利用外资年均分别增长15%、15%、20%以上。

5、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深入发展,基本建成节约型社会,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开发秩序初步形成。

6、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以上;城乡就业水平提高,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

三、“十一五”时期发展和改革的重点

 (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环保工业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立足现有工业基础,以抓投入、上项目、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途径,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突出比较优势产业发展,突出乡镇工业发展及企业集团化发展,基本构建起效益型、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工业产业结构。

1、做大做强医药及包装材料、节能材料、高分子材料、食品加工、精密铸造、玻璃纤维六大比较优势产业

医药及包装材料。以药玻公司和瑞阳公司为核心,发展壮大医药集群。医药以瑞阳公司为依托,在做大做强现有主导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研发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新产品开发,逐步实现以半合抗原料药及制剂为主向中西药一体化过渡。“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心血管系统用药为主的天然药物提取项目,扩产β-内酰胺类抗生素项目、开发第四代头孢类粉针剂、第二三代头孢类口服制剂和心血管药物、糖尿病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口服制剂项目,研究进入保健品市场。医药包装以药玻公司为龙头,积极向上下游产业扩张,努力把药玻公司发展成为集药用玻璃、药用橡胶、药用塑料制品于一体的医药包装材料制造基地。力争到2010年,医药及医药包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年均增长45%;医药跨入全国同行业前50名,有20个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医药包装始终保持国内药用包装材料领先水平。

节能材料。以鲁阳公司陶瓷纤维为发展主攻方向,重点抓好深加工型终端产品研发和生产,大力研制开发功能型新材料、高附加值材料,使产品向多品种、系列化方向发展。“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陶瓷纤维背衬板、保温针刺毯、氧化锆纤维、可溶纤维、晶体纤维等项目的建设。力争到2010年,节能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45%,使该行业始终引领我国节能材料的方向,并实现部分产品海外投资建厂,陶纤产品生产总量占全球同类产品生产总量的30%以上。

精密铸造。在扩大铸造产品生产的同时,在铸造业发展上,既注重量的扩张,更注重质的提高,大力发展铸造半成品、成品。以产权为纽带,促进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尽快发展一批规模大、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形成统一接订单、分企业协作加工的铸造业生产格局。力争到2010年,全县精密铸造产品产量达到7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30%。

高分子材料。要围绕年产1万吨路面增韧剂丁苯胶、1万吨丙烯酸丁酯、4000吨抗冲ACR生产线、年产1000吨MBC生产线、涂料助剂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步伐,大力提高优势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力争到2010年,高分子材料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85%;其主导产品抗冲ACR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加工助剂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

食品加工。注重产品的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实现多层次增值。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打好绿色品牌,做大做强汇源、海达、乐利事等骨干龙头企业,多形式、多渠道催生扶持一批中小龙头企业群体。巩固发展传统的肉兔肉鸡、乳品饮料、果脯酱菜加工技术优势,重点开发肉食熟制品,优质营养学生饮用奶,高档果脯、果酱、果片、果汁产品。积极发展薯类、菜类系列产品开发,力争到2010年,全县食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45%。

玻璃纤维。依托光力士公司、新力玻纤、思创公司、草埠实业等优势企业,在扩大现有涂窗纱、中碱无碱纱、网格布、方格布、墙体布、针刺毯等产品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档防火墙布,积极研制开发通讯光缆加强芯、PVC玻纤复合材料建材、轿车及轻型卡车用结构复合玻纤材料、高支无碱优质玻璃纤维纱及制品,并努力向电子线路板、微电脑处理器等高技术材料方面发展。到2010年,努力达到群体性规模优势,力争我县玻纤工业销售收入40亿元,年均增长50%。

2、改造提升化工、选矿、建材、纺织服装、造纸印刷五大行业

化工业。以联合化工集团为龙头,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通过大投入、大调整和大联合,努力构筑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力争2010年全县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选矿业。以华联矿业为龙头,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选矿水平,提高铁精粉品位;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推进选矿业向球团烧结等下游产品方向发展。力争到“十一五”末,铁精粉年产量达到100万吨。同时,要针对资源逐步枯竭的现状,加快产业转型步伐,开拓新领域,开发新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

建材业。水泥行业要优化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重点发展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技术,加快用新技术改造立窑水泥,淘汰落后立窑生产技术,大力推广散装水泥,降低综合能耗和粉尘排放。扩大新型建材矸砖生产规模和SBS防水卷材生产。

纺织服装业。纺织业以沃源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壮大高支高密纯棉服饰面料、高档化纤仿毛面料和新型纤维面料;加快多组合、多纤维组合面料的染色和后整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力发展高档功能性服装面料和高档装饰面料。服装业以北派服饰和双星、鑫泉鞋业为依托,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设计水平和产品质量,扩大西服生产能力;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推进鞋业向旅游鞋、中高档运动鞋方向发展。制革业在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得革率的基础上,调整产品结构,新上汽车座垫软面革等项目,扩大生产能力,并尽快发展成为主导产品。

造纸印刷业。造纸业要做大做强书写纸、胶板纸、打字纸等文化用纸产品,进一步扩大淋膜原纸、复合原纸等工业用纸的生产,立足市场需求,以新上10万吨箱纸板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发板纸产品,带动纸箱加工业发展。印刷业要加快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集中抓好年产1100万平方米8色凹印项目建设,促进印刷业向书刊印刷、箱盒包装、装簧设计一体化方向发展。

3、加快乡镇工业发展。立足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大力吸引外资,深入挖掘启动民资,以扩大总量、膨胀规模、发挥特色、提高效益为目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玻璃纤维、精密铸造、服装生产、刺绣加工、草编、工艺品加工等乡镇工业特色板块,重点抓好乡镇规模企业和利税大户“两个培植”,积极引导和发展一批产业“专业村”、专业“重点户”,扩大产业群体。力争到2010年全县乡镇规模企业和利税大户分别达到140家和80家,乡镇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28%和23%以上。

4、大力推进大企业发展带动的企业集团化。加快推进药玻联合集团、瑞阳集团、鲁阳集团等12家企业集团的膨胀发展,打造沂源工业发展的隆起带。鼓励支持骨干企业兼并、收购、参股同类或相关产品生产企业,积极组建配套生产企业,通过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形成产业集群。坚持企业主体建设和政府外部引导相结合,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发展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高的特色优势产品和名牌产品,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品,增强企业集团的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大企业发展带动的企业集团化。围绕产品配套、产业链延伸和产品扩散加工等提供全方位服务,引导骨干企业以主导产品为龙头,拉长产业链,实现低成本扩张,形成以主导产品为核心的企业集团。

5、加快沂源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要高起点、高水平做好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立足于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型企业、农产品深加工、地方特色产业搞好园区产业定位,抓好规划布局。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走活以资源换技术、以土地换资金、以产权换招商的路子,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坚持政府规划,企业运作,明确园区招商、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运作主体,进一步提高园区的体制活力。整合园区内产业链条,实行集中布局,努力减少中间环节的浪费,为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实力创造更好的条件。到2010年,力争开发区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题,加快推进农民收入小康化、农村家园生态化、村庄容貌整洁化、农村乡风文明化、农村社会和谐化和村务管理民主化。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实现农民收入小康化。坚持以“五业经济”为主导,突出抓好林果业“二次调整”、畜牧业“五线带五养”、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生态经济和药业经济发展,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到2010年,力争林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农村劳动力稳定在8万人以上,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中药材面积稳定在8万亩以上。同时,进一步抓好蔬菜、食用菌、苗木、黄烟、牧草等生产基地建设,促进农民多方增收。

2、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加快实现农村家园生态化。大力实施以建设沼气池和“改厨、改厕、改圈”为内容的“一池三改”工程,推进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2010年,力争全县50%以上的农户用上清洁高效的新能源,使广大农民走上经济发展、生态平衡、生活富裕的发展之路。

3、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村庄容貌整洁化。大力实施以村庄规划、住房改造、道路整治、垃圾清理、村庄绿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改貌工程,完善提高“八通”(通路、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客车、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网络),规划建设一批设施完善、环境和谐的农村新社区,稳步推进人口向统一规划的重点居住区集中。对具备条件的城中村和城郊村实施“村改居”。

4、提高农村社会文明,加快实现农村乡风文明化。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扩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培养有较高道德素质和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大力开展文明乡村创建活动,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农村社会新风尚。抓好平安村庄、平安乡镇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增强群众的社会安全感,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5、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快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化。加快实现以落实农村保障制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的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和谐化。健全完善以低收入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农民工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和孤寡老人集中供养为主要内容的“新五保”制度,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子女就学、医疗保健、养老求助等方面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6、健全基层组织,完善管理制度,加快实现村务管理民主化。加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健全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制度,深入开展以 “三民主一公开”为重点的村务管理。推进村务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和规范化,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全面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抓住工业化进程和居民消费升级加快、服务需求扩大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思路、体制机制、政策环境三个创新,坚持膨胀规模和优化结构并举,强力突破旅游业,快速推进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努力实现服务业与一、二产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1、强力突破旅游业。要立足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以生态旅游为重点,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进程,全面提升沂源旅游整体形象和产业素质。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集中对鲁山风景区实施综合开发,积极争创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知名品牌,扩大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立足打造沂源旅游绿色生态品牌,突出沂源溶洞群古人类文化旅游,加强沂源溶洞群古人类文化的深度开发,培育在国内具有市场垄断地位的旅游精品。同时全面策划启动沂河源水景公园、圣佛山怪石峪休闲乐园、燕崖牛郎织女爱情文化民俗旅游园、唐山佛雕文化园和百公里林果大观园六大旅游精品园建设,抓好神清宫、荆山寺等古建筑修复工程和三岔凤凰山等特色景点开发,抓好生态民俗旅游村建设,利用我县良好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独特的绿色资源优势,面向周边城市的低收入人群,以农业、农村、农事为载体,统筹规划,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切实抓好“农家乐”旅游项目开发,集中展现具有沂源特色的绿色生态风貌、历史文化底蕴和农家民俗风情,打造吸引旅游者的“亮点”和“卖点”。要精心选择论证一批旅游开发项目,加大包装推介力度,引领带动全县旅游资源宣传营销和招商开发。编制完善精品特色旅游路线,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市场的促销协作和接轨运营,搞好旅游产品开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配套服务功能。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总体思路,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切实增强旅游业发展活力。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全县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县境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

2、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一是推进完善社区服务业。以便民服务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发展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社区服务网络,组建专业化或连锁式的社区服务机构,完善社区配套设施,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养老、托幼、文化、健康、医疗、物业管理等各种服务项目开展。二是培育发展中介服务。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发展经济鉴证类中介服务为重点,加快引进和培育各种咨询、认证、评估、审计等中介服务机构,为经济社会活动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三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高速路的带动功能,规划建设货运枢纽型和配送中心型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一处现代物流中心,吸引国内外连锁销售商、生产代理商开展物流商贸活动。紧紧围绕搞活区域经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工业品、商贸三大物流体系,加快沂蒙山果品批发市场、东里无公害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区建材批发市场、高速公路出入口四大物流园区建设;建立完善信息收集、发布、分配机制,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强化交通、通信、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加,全面提高区域信息化水平。

3、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坚持上档次、创特色、便民众,围绕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改造提升宾馆餐饮业,增加花色品种,提升服务档次和接待水平,打造具有沂源特色的餐饮品牌。

四、城乡发展规划及建设重点

(一)加快城区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增强城市整体功能。把城市建设作为环境建设的窗口,突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建设鲁中山水名城。到“十一五”末,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常驻人口达到16万人。

1、高标准抓好城市规划。修订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论证城市风貌规划,重点抓好沂源经济开发区、济青南线高速公路沂源段出入口等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北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施。严格规划执法,加强对城市规划范围内用地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统一管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突出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城北新区开发建设;抓好沂河源水景公园“人与历史”段续建工程和“人与自然”段工程、沂源一中新校、县文化中心、瑞阳大道两侧建筑群、胜利山水上乐园等城建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城区交通路网建设和道路改造升级,重点抓好西外环、历山路北延、鲁山路东延改造、沿河西路延伸等城市道路工程建设;抓好北外环路和工业园路绿化、亮化工程。启动安康居住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抓好鲁山路北侧高层建筑建设,逐步实施“村改居”工程,突出抓好荆园小区和沂河小区旧城改造建设。“十一五”末,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依托我县生态优势,规划建设“鲁中休闲度假中心”,吸引外地人群入住沂源休闲度假,扩大城市建设规模,提升沂源形象,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3、精细化管理好城市。坚持依法管理,抓好城区“四乱”整治,全面清理三轮机动车非法载客经营,建立联合执法、综合治理的城管长效机制;突出以绿美城、以净美城、以亮美城和秩序化美城,实施好爱绿、护绿、添绿全民行动和大环境绿化工程,打造城区文明景观线;抓好城区出入口、主干道和县域境内街道两侧路域环境治理,抓好城区违规和破旧建筑物的拆迁改造,抓好城区各类专业市场和农贸市场的规范管理。

4、市场化经营好城市。积极收购储备新增建设用地,大力推进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加大土地储备,增加土地收益;加快现有土地的有效利用和闲置低效土地的盘活利用,进一步盘活城市基础设施资源,抓好城建重点项目招商,多渠道、市场化筹集城市经营资金,拓宽城建融资渠道。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国民经济和城乡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1、交通。完善中心城区道路网络,全面打通八纵七横的城区骨干路网,规划建设中心城区环城干道与公路干线的互通工程,形成畅通的城乡交通体系。积极做好济青高速路沂源段建设工作,确保2007年建成通车。根据我市省道建设规划,积极配合完成庙子至岸堤(经三岔、悦庄、东里)、草埠至齐家岭( 经徐家庄)两条省道沂源段的新建项目以及沂蒙路、韩莱路、泰薛路沂源段的老路分期改建项目。继续以提高现有公路等级标准为重点,完善农村路网布局,提高县域路网功能,增强通行能力,实现100%的行政村通硬化公路。“十一五”期间完成县乡道路改造硬化、老油路改造硬化75公里,完成村道和专用路建设100公里。到2010年,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380公里,其中农村公路1165公里。适应未来客、货运交通发展需要,完成县长途汽车站新站建设,新建、改建一批客货站场和服务设施。到“十一五”末全县年客运量达450万人次,年客运周转量16500万人公里,年货运量650万吨,年货运周转量26500万吨公里。

2、水利。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原则,努力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要。抓好城区及乡镇驻地供水工程建设,增加水资源供应总量;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到2010年,城区日供水能力达到4.6万m3/日。完成沂河干流南麻段、儒林河南麻段、沂河东里段、螳螂河土门段及白马河等骨干河道治理;搞好以节水改造为主的田庄、红旗等大中小型水库灌区配套建设;完成48座小型水库的应急除险加固工程;加强农业节水灌溉,加快节水灌溉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加强水土保持,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为重点,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实现农村安全饮水目标。

3、能源。继续加大电网建设和改造力度,搞好重点输变电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城网改造工程。“十一五”期间,新上220KV沂源变电站Ⅱ期工程,在鲁村、东里新建110KV变电站各1座,更换110KV荆山、唐山变电站主变容量,新建35KV变电站5座,新建10KV开闭所8座。新建、改造110KV以上线路125公里,新建、改造10KV线路350公里。对农村电网根据电量增长情况进行改造,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继续抓好沂源热电公司2个3万KW机组的建设与改造,完善电力供给结构。

五、科教强县和人才建设

把科学教育和人才建设摆到突出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强县战略,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积极推进科技进步

1、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在充分发挥现有博士后工作站、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作用的同时,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研究所等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2、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建立全方位、高层次的国内外科技合作机制,增强我县借助外部科技资源进行研发和创新的能力;积极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合研究开发、联合培育基地、联合培养人才,实现科技资源的互通共享,积极鼓励企业引进专利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科研成果。

3、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投入机制和政策。建立起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社会投融资为补充的全方位科技投入格局。科技三项费用投入达到国家规定的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1.3%以上,用于扶持引导企事业单位开展公共项目、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成果转化等;充分利用各级各类优惠政策、措施,发挥市场机制,提高企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力争重点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建立和完善风险资本投入、运营和退出机制,积极引进境外风险投资机构和民营资本,促进科技创新健康有序开展。

(二)加快构建国民教育体系

继续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资源整合,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1、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在巩固完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十五年教育普及水平,到2010年,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86%,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90%。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完善农村中小学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完成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实施城区学校布局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到2007年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切实解决小学和初中学生就近入学问题,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弟接受同等水平义务教育。完成沂源一中新校建设,增加优质高中资源供给能力;集中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建筑档次高、内配标准高、校园文化品位高的窗口学校。全面提升全县中小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不断改善办园条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投入机制,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到2010年,50%的园所达到市级一类园以上标准,全县幼儿教师大专学历达到40%以上。支持发展特殊教育,依法保障残疾学龄人口的受教育权利。2010年,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特教中心学校创成省级规范化学校。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城乡贫困家庭学生的救济力度,全面落实对贫困学生免除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和学校考试评价制度,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制度,逐步推行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抓好教师业务培训,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为目标,按照“设施先进、专业配套、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富有活力”的要求,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深入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3、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公民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成人教育培训网络。逐步建立个人为主、单位支持、政府资助的继续教育保障机制。加强从业人员、转岗和下岗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乡镇、村成人学校作用,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提高广大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建立开放式、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进建立学习型社会。

(三)大力加强人才建设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管理人才队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2、切实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努力改变我县技术产业发展人才短缺的现象。在充分挖掘、合理利用现有县内人才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聚才工程”,大力吸纳我县经济建设急需紧缺人才。加快实施“125”高素质人才工程。即“十一五”期间每年引进、培养、聘用10名硕士及以上学位人才,200名本科学历我县急缺专业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和500名专科层次我县急需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逐步改善专业技术人员行业分布。

3、营造吸引和凝聚人才的良好环境。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规划,切实落实有关人才引进和使用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依靠灵活优越的政策和一流的生活创业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能力、业绩为导向,加快完善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建立人才培养、选拔、鉴别、晋升、评价和考核制度。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公平竞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加强人才市场等载体建设,促进人才在地区、产业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流动,创造鼓励人才创业和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六、节约型社会和生态县建设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循环为目标,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加快建立节约型社会。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等手段,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加快建立节约型社会。

1、大力节约和高效利用能源。立足于我县产业基础和现状,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建材、铸造、电力、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积极推行有利于能源节约的先进技术、装备和工艺。在全社会全面推广节能产品和节能器具,最大限度地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类能源。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10%以上,重点企业万元产值能耗降低20%以上。

2、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大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效益,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十一五”期间,单位土地面积的固定资产投入达到100万元/亩,实现增加值200万元/亩以上,盘活用好存量土地,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搞好土地整理和复垦,充分挖掘现有土地资源潜力。加大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按照“双控”指标执行相关土地供应政策,经营性用地全面推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非经营性用地要建立公开供地机制,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3、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水资源。坚持实施“优先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大力开展节约用水”的方略,合理高效配置水资源。重点实施田庄水库、红旗水库和小型水库供水,最大限度地利用地表水,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积极推进污水资源化管理,搞好中水回用,回用水利用率达到20%,大力实施节水工程,建设节水型社会。大力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以上;加快发展以“三灌”为代表的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综合灌溉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以上。科学合理地确定水资源价格,实行分类水价制度,强化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到2010年,全县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降到75立方米以下。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循环经济模式,集中抓好重点行业、企业和经济园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着力培育发展六大循环工业圈,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5、完善节约型社会的保障措施。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推行节约型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加快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建立资源节约的体制和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提倡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逐步形成节约型消费模式。制定实施严格的各类企业单位产出消耗标准,探索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等方面的产业政策、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遏制资源浪费。

(二)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

树立生态效率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优化环境,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和谐文明、适宜人居创业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1、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按照“保护、开发、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切实保护好现有生态资源,实现生态资源良性发展。林地生态资源:以山地丘陵林地资源为重点,加大保护力度,增强永续发展能力;加快绿化步伐,提高林木覆盖率。2010年建成鲁山、织女洞、莲花池等三个省级森林公园。湿地生态资源:重点搞好田庄、红旗等大中型水库湿地的保护,搞好重点流域的生态植被保护,发挥湿地生态资源的调节作用。生物生态资源:注重保持生物多样性,加大对各类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加大污染治理投入,提高污染治理效果。突出搞好污水治理,重点抓好县污水处理中心的建设和运行,全面实现城区污水的达标排放。到2010年,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在60%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搞好大气污染防治,以控制和治理化工废气污染、燃煤污染为重点,严格控制化工废气的排放和泄露。城市垃圾日产日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药和化肥环境安全管理,降低土壤污染。加强排污总量控制和许可证管理,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速推进清洁生产和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3、加快绿色沂源建设。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大力培育和发展森林生态体系,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全面推进林业建设进程。注重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结合,加快推进以封山育林为重点的荒山绿化,以绿色通道为重点的沿路、沿河绿化,以城镇周围荒山绿化为重点的环城镇绿化,以重点景区、主要景点周围绿化为重点的旅游区绿化。“十一五”期间,完成荒山造林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9%。加强城市绿化,积极探索生态公路建设。加强城市绿化景观建设,切实搞好居住小区、道路、广场和休闲公园绿化。到201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绿地率达到35%以上。加强林木保护工作,不断增加管护投入,努力壮大公益林管护队伍。切实抓好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管护行为。加大依法治林力度,全面提高林木管护水平,尽快实现林业大县向林业强县的跨越。

七、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一)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

1、文化事业。加快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同商贸、旅游等行业联动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保证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加强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大对县、乡(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特别是农村和城镇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争取提前完成县城文化中心建设,加强“两级创先”工作力度,争创省级社会文化先进县。到2010年,乡镇普遍建文化中心,60%的乡镇建有五室一场一院,乡(居)文化大院占村(居)总数的80%以上。加强档案馆及全县各级档案业务建设,努力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广播电视事业改革,促进城区数字电视转换。

2、卫生事业。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运行机制,努力预防和控制出血热、乙肝、艾滋病、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治能力。加强卫生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3、体育事业。积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重视竞技体育发展,搞好专业运动队建设,积极备战市十五届运动会,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保持全市上游水平。大力开展学生体育、职工体育、农村体育、老年体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群众体育活动。到2010年,经常性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35%以上。努力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活动,达标率90%以上。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沂源县体育中心,结合城区学校布局调整,加强竞技体校建设,健全功能完备的竞技体制。

4、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着力抓好薄弱村、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认真贯彻实施《沂源妇女发展纲要》和《沂源儿童发展纲要》,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残疾人事业的良好氛围。大力发展老年人服务事业。加快推进养老社会化,进一步加大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积极规划建设综合性的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加快老年公寓建设。

(二)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解决毕业学生就业和“4050”下岗人员、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拓宽就业领域。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支持和引导服务业、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十一五”期间,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2.4万人,其中再就业40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保持在6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完善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健全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2、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规模。加快健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0年,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1万人,机关事业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力争达到100%,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5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职工人数达到3.2万人;失业保险企事业单位的参保率达到95%以上。

(三)建设文明平安沂源

1、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县的统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廉政建设,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主体,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温馨社区建设、农村“三个一”建设和诚信沂源建设为重点,着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创建服务品牌、加强社区建设和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四大工程,加快文明沂源建设步伐。

3、加快“平安沂源”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保持长期稳定的社会秩序。切实加强信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努力避免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努力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八、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1、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工、政府与市场中介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率;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加大事业管理体制、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力度。科学区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型,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要加强管理,规范精减;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要完善机制,放权搞活;经营开发类事业单位,要加快改企转制步伐,促其尽快走向市场。深化用人制度改革,除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外,全面推行法人负责制和人员聘用制。

2、深化企业和公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重点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鼓励企业间相互参股,促进多种混合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出资人制度。建立公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促进公有资产合理流动,防止公有资产流失。

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和股权限制,拓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努力解决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问题。积极构筑多层次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向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发展。

4、完善财税管理体制。合理界定县乡政府之间的财政责任,相应调整收支关系。进一步理顺财政税收分配关系和管理体制,明确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制约机制。

5、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改革投资管理体制,优化投资行业结构。拓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放宽招商引资领域,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高效利用上市公司资源,积极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强政府、企业与银行间的合作,积极利用信贷资金。加大利用民间资本力度,确立投资主渠道地位。

 6、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大力培育和健全产权、土地、劳动力、技术和信息市场,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开放、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重点发展经营者、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市场。发展技术交易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生产资料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发展。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开拓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并重,利用外资与吸引内资并重,利用国际资源与国内资源并重,把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1、努力扩大招商引资。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招商引资,注重引进项目、资金与引进智力、先进技术相结合,把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综合效益。创新招商理念和方式,改变目前以政府组织招商为主的格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中介组织和事业单位为依托,以市场化为手段,以政府为指导的新型招商引资体系,充分调动企业和民间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扩大招商引资成果,提高招商效率。加快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为招商引资打造载体和平台。积极争取上市融资、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努力拓宽其他利用外资渠道。

2、加快发展对外贸易。深入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努力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外贸出口多元化,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大对骨干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巩固和扩大出口产品基地。争取更多的产品进入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行列。引导企业开展国际标准认证,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

3、全方位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借助外部有利条件,密切区域间的联系,全方位开展经济、文化和技术交流,实现共同发展。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积极鼓励企业开展自主的经济技术交流活动。

九、规划纲要实施的保障措施和机制

(一)强化项目和资金的支撑作用。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对规划确定的事关全局的重点建设项目,要采取有力措施,集中力量,加快组织实施。完善项目策划储备制度,增强发展后劲。拓宽重点项目建设的融资渠遣,建立直接融资、银行贷款、信托投资、利用外资、启动民资等相结合的项目资金投入机制,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要积极做好重点项目建设条件的平衡和保障工作,保障土地供应。

(二)建立规划实施的督促检查和考核机制。实施规划目标责任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将其列入管理考核目标,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规划主管部门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加强增长速度、经济效益、就业水平等宏观调控目标的监督预警。相关部门要搞好对重点专项规划的跟踪分析,并接受规划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三)建立规范的规划中期评估机制。建立规范化的规划中期评估机制,及时总结规划进展情况,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并根据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进行相关内容的滚动修订,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各级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相关规划的实施力度,建立科学的规划评估方法和指标测评标淮,并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和总体规划的调整,对相应规划进行必要的修订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