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强化惠农信贷宣传 为乡村产业振兴精准“滴灌”金融“活水”

发布日期:2021-09-26浏览次数:字体:[ ]


    一、谋划引领打好前站。紧抓国家和省大力度推进农业信贷担保工作的有利机遇,成立由县领导任组长、相关县直部门单位和各金融机构为成员的财政金融协同支农领导小组,专班推进农业信贷担保工作。以县政府办公室名义制定印发全面推进农业信贷担保工作实施意见,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微农业企业等有资金需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服务,进一步明确了职能定位和保障措施。财政部门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加强与省农担公司的对接沟通,积极与农业、金融、扶贫等部门强化协作配合,形成农业信贷担保工作合力。

    二、创新产品赋能加速。积极宣传推广“本草贷”“苹果改良贷”“工创贷”“强村贷”等新产品,累计发放贷款1.48亿元。推广“组织部门推荐+农担担保+农行贷款+财政贴息”的信贷产品,凭四星以上党支部、符合当地资源禀赋的产业、有经验的从业人员等要素就能贷款,真正实现让村支部有作为,让集体增收益,让农民得实惠,让银行放心贷,让政策能落地。

     三、加强扶持惠达基层。按照“利率优惠、风险共担、免收保证金”原则,与10家银行开展业务合作,创新建立起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多方共赢的农政银担合作机制,省农担公司、县财政和机构按照5:2:3的比例实行风险分担。同时突破传统银担合作模式,通过流程再造,银担错位作业,缩短业务办理时间,不断提高服务效率,50万元以下项目当天即可审批完成,30万元以下担保贷款线上操作、秒批秒贷、随借随还。严格落实金融农担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十条措施,主动提高风险分担比例,部分银行由原先3:7提高至4:6。县财政建立专项风险基金,对按时足额偿还“鲁担惠农贷”贷款并支付担保费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其承担的担保费30%的补贴。这种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多方共赢的农政银担合作机制,撬动了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流向“三农”。

     四、创新机制提质增量。充分运用微信群等新兴的沟通联络方式,建立县、镇、金融机构负责人微信工作群,实行上下联系联动机制,一方面及时通报农业信贷担保的最新政策和担保业务数据,一周一排名,调动各镇办推动农担业务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各镇办也能在第一时间将工作进展情况和农担业务需求通过“图片+文字”的形式进行“微信汇报”,为金融机构掌握农担业务线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充分做到了工作实时沟通、快速反应、及时解决,真正打通了农担工作互动的“秒通道”。目前,该模式已成为沂源县农担业务批量获客的重要渠道,并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市进行推广。

    五、强化宣传抓好落实。在运用新闻、广播电台等传统宣传方式的基础上,创新采用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原本枯燥难以理解的贷款政策制作成生动形象的宣传片,并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通俗易懂的宣传使农担政策家喻户晓,切实让更多的农业经营主体吃透政策、用好政策,打通金融支农“最后一公里”。深入各镇办、金融机构宣讲农担业务政策,提高各部门单位对农担业务的重视,形成共同推进农担业务的合力。定期组织农担业务培训,引导各金融机构深入农村,向农户、经营主体宣传政策,营销业务;对暂不具备条件的给予指导培育,使其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符合农担条件,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